运镜
后拉撤回
- 定义:摄影机向后移动,但不揭示新的内容,也不会交代额外的环境信息。
- 作用:揭示孤独的情感。从激烈的打斗中淡化出来。感觉上类似音乐结尾淡出的音量。
- 《蓝天使》从讲台后拉,揭示教师的孤独。
- 《西游降魔》和《功夫》,收服反派后,从剧情高潮淡化出来。
- 《大路》结尾,哭泣的主角后拉,把观众从剧情疏离出来。
- 《哪吒》,后拉揭示了背景故事,是后拉揭示,不是后拉撤回。
- vlog的结尾,如果不知道放什么,就放后拉撤回
后拉揭示
- 定义:后拉,揭示环境,展现人物所处的领域。
- 作用:逐步扩展观众对人物所处环境的理解。
- 《华尔街之狼》:镜头重办公桌向后拉,给观众呈现华尔街快节奏的场景。
- 《公民凯恩》:结尾展示凯恩多年收集的巨额财产,反而突出了凯恩的孤独。
- 引出人物:从草地后拉,引出主人公的出场。
- 《小丑》:不是后拉揭示,因为出现的东西都是前面已经出现的,没有新的信息。作用是淡出到环境中,从事件中淡化,显漏无助、悲惨的身世。
填充揭示
- 利用摄像机或者人物移动,移动到墙、瀑布等遮挡物,然后移动到另一个场景。
- 造成无缝专场的感觉,减少观众的剪辑感。一般用来衔接长镜头
- 《夺魂锁》(1948),用主角后背西装转场,减少
- 《1917》一镜到底
- 《大白鲨》用路人经过来填充,每次镜头向警长拉近一点。展示了警长的焦虑
- 《普拉达女王》画面每填充一次,女主都换一套衣服。
- 《无双》转场切换人物。
- vlog经常用
正透视
- 近大远小,重叠遮挡,斜透视。
- 加强空间,让画面更立体
- 《1917》,小花在画面中的占比比后面的树大。
- 《全金属外壳》透视+仰视,让主角看起来很尴尬,为之后的黑化作准备。(库布里克构图)
- 《敦刻尔克》,斜透视,人群望不到边
- 《银翼杀手2049》对称构图给人肃穆、庄重的感觉。
多重抓取
- 用两三个机位拍摄同一个动作,然后按照时间顺序把他们拼接起来。
- 《非常嫌疑犯》茶杯掉在地上碎裂的过程分为3个角度,来表现戴夫的震惊。
快速摇摄,whip pan
- 横向快速摇动摄像头,使得画面不清
- 作用:增强画面的张力
- 《爆裂鼓手》:安德鲁和指挥之间多次快速摇摄
- 快速切换,whip cut:快速摇摄后接一个新场景(新场景的开头也是快速摇摄)。
- 《杀死比尔》:蒙太奇效果
- 《日格瓦医生》:俩人刚刚结束舞蹈的场景,快速切换到俩人在餐桌坐下,省略了中间“走过去”的拖沓画面。
- 杀手找人的时候,目光在不同区域移动。
移动摇摄(Dolly Tilt)
- 横向移动摄像头,但摄像头斜向上或者斜向下。分为 Dolly up 和 Dolly down
- Dolly up 展示角色环境的高度,显得更加广阔,常用于背景是树林。《罗生门》
- Dolly down 开车追逐戏频繁使用
过肩镜头
- 同时拍到一个人的肩膀,和另一个人。使用频率极高
- 天然有近大远小,增强空间感。可以用替身拍肩膀,主角下去休息。
- 《喜剧之王》,如果不用过肩镜头,笑和对话会比较奇怪,过肩多次之后,观众知道了对话双方,就可以不用过肩了。
- 一些变形:肩膀人面积更大,传达在此人掌控中。挡住需要审核的部位。
快速变焦推
- 推近,扩大物体所占画面比例
- 迫使观众把注意力集中到一件物体或者角色身上
移动变焦(vertigo)
- 推镜头的时候,摄像机后退;或者拉镜头的时候,摄像机推进;效果是物体大小不变,但背景大小却改变
- 用途:恐高症、诧异、惊慌
- 用途2:用来介绍环境
变焦点
中全景
- 比全景小,比中景大,从角色膝盖入画
- 可以在说明人和环境关系的同时,展现角色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
剪影
- 逆光拍摄,背景正常曝光,导致主体一片黑。主体的细节和质感都会消失,就只能看到轮廓,叫剪影。
- 逆光容易出片,自带朦胧滤镜,对拍摄主体轮廓能较好的表达。
- 画面结构一目了然。明暗对比突出主体,构建反差。清晰的轮廓。营造特殊的氛围感和美感。看不见表情,有神秘感。
- 《杀死比尔》拼刀,不展现血腥场面的情况下,展示打斗的激烈。
- 《1917》,男主掐死德国士兵,弱化暴力和负罪感
- 《情书》,表达青春暧昧
- 《星际探索》、《银翼杀手2049》,朦胧迷茫感
打破第四面墙
- 第四面墙的概念出现在文艺复兴时期,第四面墙是面向观众的这面墙,演员必须相信这面墙存在,把表演封闭在第四面墙之内。
- 打破第四面墙指的是与观众互动,造成喜剧效果。
- 电影中,角色转向观众,与观众对话
直视摄影机
- 演员一般不直视摄影机,出戏。不过有时候有特殊效果,使观众不安、紧张。与“打破第四面墙”的区别是,不知道观众的存在,并未与观众交流。
俯视旋转(sleepover)
- 摄影机在正上方,俯瞰的角度拍摄,摄像机缓慢旋转,旋转过程中可以上升和下降
- 可以弱化角色,一般在角色睡觉或者躺着的时候。一般用来专场或者淡化。
- 《蝙蝠侠》小丑摔下去后。《泰坦尼克》结尾rose
长镜头
- 要提供新信息,否则像访谈一样无聊。
- 可以保持完整性和时空连续性写实主义,也可以蒙太奇
- 《功夫》包租婆出场
远景(Extreme long shot,ELS)
- 远、全、中全(膝盖以上)、中(腰以上)、中近、近、特、大特
- 展现环境或时代背景,一般用于影片开头。人物不一定入镜,但如果人物入镜,还是以展示环境为主。
- 《大红灯笼高高挂》,江南四合院如同监狱
- 《在云端》,女主辞退很多人后,椅子堆的全景
- 剧情终了(后拉撤回)
收缩移动
- 演员向摄像机走,摄像机也向演员移动
- 让简单的动作更加戏剧化
- 变种:演员向摄像机走,摄像机不移动,而是向上摇动,使得特写保持在画面中。
天花板旋转
印象
- 使用镜子:分割空间(镜子后面看不见)、扩展空间(镜子反射一定的区域)
- 多个镜子就有多个空间,特殊的美感
- 使空间变乱,表达主角心情较乱《李小龙》
- 两个镜子正对面:镜渊。让观众脱离现实世界,有无力甚至绝望感。《公民凯恩》
延时揭示
- 随着时间,一点一点揭示。摄像机从场内的一个细节开始,一边运动,一边揭示更多的信息。
- 因为电影不能一次性把所有信息揭露出来,那样观众没法看。
倾斜
- 摄像头倾斜,使画面倾斜。增强紧张感和不安,增强画面张力。
- 《指环王》、《雷神》、《虎胆龙威》
- 一般顶多用3次,否则会影响观感。
定向随动
- 相机固定到人身上。
- 《蜘蛛侠》(运动摄影,头上长个摄像头)
- 《最卑贱的人》(移动变焦)
- 表现精神不正常的人《通天塔》
参考资料: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fv411L7yd
打击感
参考资料:https://b23.tv/TWBuaIq
关键要素是 打击帧:虽然只有一两帧,但人眼可以察觉到。
- 动静对比:打击帧有拖影效果,看起来就是在动的。反过来,受力后没有任何移动,就有“完全打不动”的效果
- 画面抖动。这是因为打击时会产生震动,如果让画面有抖动,就会让观众感受到打击感
- 闪屏。强有力的攻击帧后接一个短暂的白屏,可以刺激观众的视觉。
- 打击特效。
- 音乐。配乐卡点。成本很高,退而求其次:音效
- 配音。真实的配音加强打击感。尤其是真人打斗场面,很需要配音。
- 音效大于人声(发力声)。让观众听见角色视角的挨打声音。打击感强
- 如果人声音大于音效。弱打击感弱。
- 叫声大于音效。剧痛、意外。
剪映用法速查
- 去除背景声音:点击视频->音频分离->删除对应的声音
- 美颜:点击视频->美颜美体
- 把脸换掉:特效->人物特效->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