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流》(阅读中)

第一章 心流,快乐的源泉

第一章讲了很多形而上的东西,中心思想是想说,寻找幸福需要向内寻找而不是向外寻找。

快乐归根结底直接取决于心灵如何过滤与阐释日常体验,而与我们控制宇宙的能力毫无关系。

一般人认为,生命中最美好的时光莫过于心无牵挂、感受最敏锐、完全放松的时刻,其实不然。虽然这些时候我们也有可能体会到快乐,但最愉悦的时刻通常在一个人为了某项艰巨的任务而辛苦付出,把体能与智力都发挥到极致的时候。最优体验乃是由我们自己所缔造的。对一个孩子而言,也许就是用发抖的小手,将最后一块积木安放到他从未堆过的那么高的塔尖上;对一位游泳健将而言,也许就是刷新自己创下的纪录;对一位小提琴家而言,也许就是把一段复杂的乐曲演奏得出神入化。每个人毕生都面临着不计其数的挑战,而每次挑战都是一个获得幸福的良机。 这样的体验在当时并不见得愉悦。

心流即一个人完全沉浸在某种活动当中,无视其他事物存在的状态。这种体验本身带来莫大的喜悦,使人愿意付出巨大的代价。

文化的谎言

宇宙既不敌视我们,也不友善,它只是全然漠不关心

每种文化为了拯救子民免于陷入混乱,逐渐发展出一些保护机制——宗教、哲学、艺术以及其他能使生活舒适愉快的东西。这些机制使我们相信:万事仍在我们的掌控之中,并且给予我们对现状满足的借口。但它们的作用并不持久,几百年或仅仅几十年后,一种宗教或信念就被磨灭殆尽,不能再扮演精神支柱的角色。

不论是爱斯基摩人、亚马孙盆地的猎人、中国人、印第安人,还是澳洲土著、纽约市民,都自以为身居宇宙的中心,拥有美好的未来。倘若少了这份自信,真不知道他们如何面对生存中的重重难关。
这种傲慢,通常会招来麻烦,而不切实际的安全感早晚会化为泡影。当人们相信进步是必然的,生活理应轻松愉快时,就很容易丧失面对困顿的勇气与决心。一旦他们发现从前相信的一切不尽可靠,往往会一股脑把所有信念抛弃。没有文化价值观的支持,人们就陷入了焦虑与冷漠的泥淖。
但对大多数人而言,痛苦与困惑的背后,至少还有个长大后一切会好转的希望,而这种希望使目标变得有意义。然而不可避免的是,浴室的镜子照出了第一根白发,多出的那几磅赘肉再也减不掉了,视力开始衰退,全身上下也冒出莫名其妙的疼痛。各种老化的迹象明白地告诉你:“你的时间快到了,准备动身吧!”但难得有人这时候就已准备妥当。他们会反诘:“等一下!不可能是我吧?我还没有开始生活呢!我该赚的那些钱在哪儿呢?我该享受的那些好时光呢?”

应对

觉悟来临时,每个人有不同的方式面对

  • 继续努力争取更多:更名贵的汽车、更舒适的洋房、更大的权力。这有时奏效,因为沉溺其中,就没有时间研究离目标是否更近。只要他反省一下,幻灭感就会油然而生。
  • 对症下药:如果身材变形是第一个警讯,就开始解释锻炼;如果问题在于得不到别人的注意,就买有关的书看,或者多参加相关活动。不过最后他们会发现,这些零星的解决方案发挥不了作用,老化的趋势无法逆转,堤坝的缺口越来越多。
  • 投降认输:可能会培养某种高雅的嗜好,例如搜集抽象画或陶瓷人像。最终沉迷于此,,纵然能够让人忘记“这就是一切吗”
  • 宗教,只能暂时化解生命的荒诞,确不是永恒的答案。向宗教寻求慰藉的人,不得不把有关这个世界的许多知识抛在脑后,以换取心灵的宁静。

做自己的主人

不受外界影响,自己找到快乐和目标。这容易,因为人本来就有这种能力;这也很难,因为它需要毅力,毅力在现代更少见。最难的点在于:必须对决定事物先后顺序的态度大幅调整。

  • 我们从小认为,重要的是未来。好好学习为了长大后有益,无聊的课程为了日后高新,新员工努力工作为了日后当上主管。一个穷困的小女孩也从童话中学到:果酱和面包永远是明天的事,今天就是吃不到。
  • 强调“享受未来”也是社会的使然,否则秩序和分工无法存在,社会用痛苦和快乐控制人。(不止是社会,种族也是用痛苦和快乐控制人,来保证延续)
  • 最近还流行信任内心的感觉和直觉。但是,内心的感觉和直觉往往等于向基因屈服。
  • “本我”和“超我”是争夺心灵控制权的两大暴君,前者是基因的奴隶,后者是社会的奴隶。

第二章 控制意识,改善体验的品质 第三章 心流的构成要素 第四章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寻找心流? 第五章 感官之乐 第六章 思维之乐 第七章 工作之乐 第八章 人际之乐 第九章 挫折中如何自得其乐? 第十章 追寻生命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