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器百科全书》

中国华侨出版社

轻武器

冷兵器

材质分为石、骨、蚌、竹、木、皮、革、青铜、钢铁等。

  • 大刀:汉刀、欧洲马刀、阿拉伯马刀。文人一般不带大刀,另外还有玉刀等。
  • 剑:有些剑及其豪华,仪式用。中世纪后期出现了片甲,为了劈开片甲,出现了长1.5米的双手重剑。
  • 长矛。最早的长兵器,考古发现有10万年前木矛,公元前2700年古埃及有铜矛。古希腊也有矛,标枪仍是奥林匹克项目。亚历山大大帝的骑兵最先开始用骑兵矛。
  • 马拉战车。
  • 骑兵取代了马拉战车,因为战车受地形、战斗队形、成本因素局限。
  • 投石机和石弩。

  • 火绳枪:1259年,中国制成黑火药火枪。明代大量装备。缺点是火绳在雨天容易灭,夜间容易暴露
  • 燧发枪:用燧石和铁撞击点火。优点是射速快、口径小、枪身短、重量轻、后坐力小。使用了300年。
  • 来复枪。公元1520年,出现了膛线。先是直膛线减少气体泄露,后是螺旋膛线提高射击精度。
  • 击发枪。弹头、火药等组合起来成为子弹,从后面填装,用撞针引爆,现代枪出现。1870年色丹战役,最后一次大规模骑兵冲锋。
  • 毛瑟步枪。1867年,普鲁士,第一次使用金属壳子弹。后来又增加弹仓、使用无烟火药。
  • 自动步枪。1958年,美国研发了后来的M16
  • 现代步枪
  • 突击步枪:小型化的步枪。

手枪

  • 13世纪,中国出现手持火铳
  • 1836年,柯尔特改进转轮手枪,这是第一支广泛使用的转轮枪
  • 自动手枪。
  • 毛瑟手枪:1896年。威力大、使用方便。
  • 勃朗宁:1897年。
  • 现代手枪

机枪

  • 1862年,加特林发明手摇机枪,每分钟350发。
  • 1883年,马克沁机枪,火药为能源,每分钟射速600发
  • 第一次世界大战索姆河会战,德军马克沁使英军一天伤亡6万人,各国开始开发重机枪。
  • 现代机枪

冲锋枪:介于手枪和机枪之间,使用手枪子弹。

  • 1915年,为了适应阵地近战、巷战,意大利设计了冲锋枪。
  • 现代冲锋枪

手榴弹

  • 杀伤型,靠破片杀伤。
  • 爆破型,破片威力不大,靠爆轰杀伤
  • 反坦克手榴弹
  • 燃烧、发烟、照明、毒气等。

现代枪械:

  • 步枪。大而重的步枪,火力猛、准确性高,缺点是噪音大,需要经验丰富的射手才能保证准确性。小而轻的步枪,对新兵友好。军火商强调准确性,但是战士更看重可靠性。
  • 狙击步枪。
    • 营救人质的狙击手需要绝对的精准性
    • 军队用的狙击步枪,需要牢固、耐极端温度,各种情形下都能使用(例如沙漠、泥泞大雨、泳池),可以经得住野外撞击,易于维修。大多数军事狙击手是受训练的普通士兵,不需要射击多准,而在于廉价的扰乱性射击
    • 特种兵要求射击尽量静音。枪口安装消音器来吸收气体能量,使用特殊的亚音速子弹来防止子弹突破音障的声音
    • 所有狙击步枪都有光学瞄准,有时候有夜视功能,有的有激光测距器。
  • 反器材狙击步枪
  • 机枪
  • 机炮
  • 手枪。
    • 警察、安保、地勤、机修工等佩戴
    • 高级军官作为权威的象征佩戴
    • 特种兵作为备用武器
  • 冲锋枪
  • 滑膛枪。如霰弹枪
  • 手榴弹。燃烧、爆破、烟雾手榴弹。
  • 枪榴弹

火炮

种类

  • 按照用途划分:压制火炮、高射炮、反坦克炮、坦克炮、航空机关炮、舰炮、海岸炮
  • 按照弹道特性划分:加农炮、榴弹炮、加农榴弹炮、迫击炮
  • 按照火炮的运动方式划分:车辆牵引炮、自行火炮、马拉炮、骡马驮载炮、机载火炮、舰载火炮、便携火炮
  • 按照炮膛划分:线膛炮、滑膛炮。

历史

  • 13世纪,中国有竹筒做的火炮。13世纪末,中国出现滑膛炮,称为火铳。
  • 14世纪,欧洲出现火炮
  • 戚继光发明虎蹲炮,炮身短、射程近、杀伤面大、机动性好。
  • 红夷炮。1620年购买西式大炮。
  • 弗朗机。葡萄牙制造的舰炮,母子铳结构,射程、精度、射速都大大提高。
  • 线膛炮。19世纪初。

炮弹的完善

  • 早期是实心炮弹,靠冲击力来破坏。
  • 早期能爆炸的炮弹,性能很差,容易在炮筒爆炸
  • 子母弹。1784年。思路是炮弹里不放太多炸药,子够炸开弹壳,让弹壳中的子弹️以原来的速度继续飞行。
  • 现代炮弹,种类很多。杀伤、爆破、穿甲、纵火、化学等。辅助有宣传、照明、发烟、干扰、曳光等。
  • 末端制导。像普通炮弹一样发射,靠近目标后接收目标反射的激光信号,开始制导飞行。

自行火炮:高度机动、火力强大。

历史上的大炮

  • 巴黎大炮:1918年德国制造的,射程120公里的大炮。缺点是发射一二十发后,膛线磨损严重。
  • 多拉大炮:1935年德国制造,可以发生7吨重的炮弹。
  • 炮弹消耗:1918年同盟军的美军4小时炮击,用掉100万发炮弹。德法10个月内共发射4000万发炮弹,双方损失100万人。
  • 1916年,法国一发加农炮打到了德国弹药库,引爆了40万发炮弹,取得了凡尔登战役的胜利。
  • 1943年库尔斯克会战,朱可夫在德国进攻前40分钟进行炮火突袭,削弱了德国的进攻,取得胜利。
  • 1942年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苏军数千大炮压制了德国100个炮兵连、60个迫击炮连获得优势。
  • 1945年攻克柏林,苏军一天发射1236万发炮弹。

火箭筒

迫击炮。1904年,俄国首先建造。

火箭炮:靠火箭弹自身的发动机前进,适合覆盖性轰击,精度不及榴弹炮和加农炮。

无坐力炮

反坦克炮

高射炮:炮身长、射界大、射速快、精度高

舰炮

舰船

历史上的战舰

  • 公元前2600年前,腓尼基人的战舰:木质、两层划桨手(主要动力)、帆(辅助动力)、有撞角
  • 希腊人学习了撞角技术
  • 公元前480年,希腊用撞角技术大破波斯帝国的舰队,确立了海上优势。波斯的800艘战舰挤到一团,损失了200艘战舰。
  • 公元前256年,罗马“V阵型”,击败迦太基“一字阵型”,使用接舷技术,击沉30艘,俘获64艘。
  • 意大利威尼斯首先在船上装了大炮
  • 1571年雷班托海战,罗马击败土耳其。罗马的威尼斯舰船上装了30-50门大炮,土耳其的舰船大炮火力较小,损失150艘。
  • 16世纪,英国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英国把大炮改为高命中、长射程(2km)的重炮,西班牙仍然时候短程大炮和跳船格斗的战术。无敌舰队130艘只剩65艘,
  • 1804年,特拉法尔加大海战。英国vs(法国+西班牙)。巨大的战列舰,安装102门加农炮,但仍然是木质结构。英国提出了舰队纵列队形。
  • 1859年,蒸汽动力铁甲战舰
    • 1765年,瓦特蒸汽机
    • 1829年,奥地利舰船螺旋桨
    • 1849年,法国螺旋桨推进器战列舰,火炮使用最先进的膛线来复线,炮弹也改为爆破蛋。

现代战舰

  • 战列舰。大口径舰炮、很强的装甲、较强的突击能力。二战之前,战列舰是海军之魂。历史上最大吨位的是日本的大和号和武藏号:7万吨、27节、续航7200海里、9个主炮射程45km,120个副炮。
  • 巡洋舰。吨位比战列舰小。较大型战舰,排水量大、武器多、威力强,配有大炮、鱼雷、深水炸弹。用于航母侧翼掩护,或者无航母舰队中的核心。现代巡洋舰有两个流派:
    • 美国:巡洋舰为航空母舰护航,重点发展防空能力,核动力或常规动力,宙斯盾像控雷达。
    • 苏联:基洛夫核动力导弹巡洋舰。防空、反舰、反潜,还可以携带直升机。
  • 驱逐舰。吨位比巡洋舰小。配有导弹、鱼雷、火炮的中型舰艇。按用途分为反潜、防空、对海、登陆和反登陆、多用途。
  • 护卫舰。吨位比驱逐舰小。反潜、侦查、布雷、登陆、对岸、对舰等功能。现代护卫舰和驱逐舰已比较相似。
  • 航空母舰。浮动的海上机场。二战期间,航空母舰成为海上霸主。
    • 1941年日本偷袭珍珠港,历史上第一次航母取得大的战果。
    • 1942年珊瑚岛海战(日美平手),历史上第一次双方交战超过大炮射程,双方一弹未发,只靠舰载机作战。
    • 1942年,中途岛海战,美国全歼日本舰队
    • 1944年莱特湾海战,日海军航空兵彻底毁灭。
    • 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以航母为核心,对内地轰炸、封锁。
    • 马岛海战,英国远洋打败阿根廷。
    • 海湾战争,航空母舰大出风头。
  • 潜水艇。良好的隐蔽性、续航、自持力。分为攻击潜艇、战略导弹潜艇。
    • 19世纪90年代,汽车已经很多,汽油发动机用在潜艇上,但仍需要氧气,所以水下用电池作为动力。
    • 不用空气的发动机:过氧化氢释放氧气,和柴油一起进入燃烧室。
    • 现代潜艇的制氧装置:电解水、再生药板、氧气瓶压缩液态氧。
    • 一战德国U型潜艇,击沉六千艘商船。二战德国狼群战术:白天尾随对方舰队,夜晚发动攻击。
    • 日本的潜水航母:未来得及参战。
    • 1954年,第一艘核动力潜艇“鹦鹉螺”号,续航、速度均跨越式提高。
  • 两栖作战艇。用于登陆作战。
  • 导弹艇。装备反舰导弹的小型高速舰艇,主要用于近海作战。

飞机

历史

  • 1903,莱特兄弟
  • 1909,美国陆军装备了第一架军用飞机,用于侦查
  • 1911年,墨西哥革命战争,第一次飞机手枪对射。
  • 1914年,法国、德国制造了机枪、旋叶联动装置。
  • 1916年,法国用航炮替代机枪
  • 1910,水上飞机
  • 1852,法国,飞艇
  • 1919年,雷达
  • 1927年,苏联空降兵。二战后还出现了直升机机降。
  • 1942年,德、美研制了喷气式飞机。靠空气和煤油燃烧产生的高温高压气体向后喷射为动力。
  • 垂直起落飞机。喷气式飞机起降需要数千米跑道,因此制造了垂直起降的飞机。

分类

  • 战斗机,也称歼击机。主要用来和对方战斗机格斗。
    • 一代机,60年代初。0.9-1.3马赫,后掠翼和窝喷发动机,武器是机关炮和火箭弹。开始装备第一代空空导弹、光学瞄准、第一代雷达。
    • 二代机,2-2.5马赫,小展弦比机翼和可变后掠翼,第二代空空导弹、有拦射能力的火控系统、第二代雷达。
    • 三代机,翼身融合、隐身。三代中距导弹、近距格斗导弹、全向全高度全天后火控系统。
  • 攻击机,也叫强击机。从低空攻击地面、水面目标。现代攻击机有良好的低空、超低空飞行能力,良好的稳定性,优良的下视能力,威力强大的对低手段(机炮、鱼雷、火箭弹、制导炸弹、反坦克集束炸弹、对舰导弹),良好的护甲,完善的通信、导航、活动、电子对抗等。
  • 轰炸机。分为战术轰炸机、战略轰炸机。也分为近 程、中程、远程。
  • 侦察机。一战初期的飞机几乎全部用来侦查。
  • 预警机。性能较好的运输机、直升机加装地面雷达改造。用于搜索、监视、指挥。优势:雷达高,没有盲区;机动性好,不容易被攻击;可以靠前部署,争取主动。现代预警机可以覆盖50万平方千米,探测距离1200千米,是地面雷达的5倍。
  • 军用直升机。伤员救护、空对地攻击、机降登陆作战、反潜反舰、预警指挥、联络通讯、对空作战。
  • 军用运输机。空运、空投。
  • 空中加油机
  • 反潜巡逻机。航程远、续航长、低空性能好、载弹量大。

装甲车

坦克历史

  • 1770年,发明履带:“一种与马车一起移动的道路”
  • 1915年,英国给拖拉机装上装甲。分为雌雄两种,雌的装备5个机枪,雄的装备2个57毫米火炮和4个机枪。装甲6-12毫米,时速5千米,航程24千米,越壕4米。
  • 1916年,索姆河战役,坦克表现卓越。
  • 1943年,德国,无人坦克。
  • 苏联发明空头坦克
  • 莫斯科坦克战、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苏联步坦协同,更有优势。

坦克部件

  • 坦克上的火炮。直瞄平射,发射速度快、命中精度高、穿甲威力高,缺点是仰角只有30度,炮弹携带只有50发。苏系强调火力,美、德强调机动、火控,行进间射击、首发命中。
  • 装甲。
    • 复合装甲。多层装甲,金属、非金属,陶瓷、树脂。
    • 爆炸装甲。装甲外放顿感炸药,被击中后爆炸阻碍穿甲弹的贯穿力。
    • 新材料:贫铀装甲,密度和硬度极高,可以抗135毫米穿甲弹。抗中子弹的高分子材料。抗电磁波的材料
  • 炮弹。
    • 穿甲弹。贫铀弹等。
    • 破甲弹。击中瞬间,爆炸产生金属射流
    • 碎甲弹。弹丸内的炸药紧贴装甲爆炸,产生爆炸波,传导到背面,在背面撕裂很多金属碎片,杀伤人员。

未来的坦克

  • 隐身坦克。对雷达隐身、降低噪音、降低热辐射。
  • 机器人坦克

装甲战车。有一定装甲的车。二战开始时,德国认识到,支援坦克的其它兵种需要具有坦克相同的行驶速度。

导弹

历史

  • 1944年,德国的v2导弹,是首个弹道导弹。
  • 第一代导弹。德国海研制了地空导弹,但未实战,战争就结束了
  • 第二代导弹。50-60年代。由陆基改为地下井发射。水面发射改为水下发射。研发了车载、机载反坦克导弹。
  • 第三代导弹。60-70年代。激光、毫米波制导。弹头换为集束式、分导式。
  • 第四代导弹。70年代。陆基战略弹道导弹。
  • 1987年,美苏中导条约。销毁全部中程和中短程导弹
  • 轨道式导弹。把导弹送到地球卫星轨道,然后进入大气层攻击目标。也称为洲际导弹
  • 潜地导弹。从潜艇发射导弹,用于首次核打击或者第二次核打击。
  • 近程地地导弹。
  • 地空导弹
    • 第一代。二战防空武器主要是高射炮,其次是高射机枪,但飞机性能改进,防空无法阻止战机了。与高炮比,地空导弹特点是射程远、命中高;与截击机比,特点是反应速度快、威力大、不受目标速度和高度限制。
    • 第二代。60年代,自动化程度高,可对付高、中、低战机和巡航导弹。
    • 第三代。70年代。
    • 第四代。低空、先进制导、抗干扰。
    • 单兵防空导弹。
  • 舰空导弹。船对空
  • 巡航导弹。射程可达8000km,低空飞行难以被雷达发现。
  • 空空导弹;
    • 第一代,50年代,射程8km,主要用来攻击轰炸机,近距离、制导性能差,稍做空中机动就可以躲开。
    • 第二代,60年代,射程22km,可以迎头攻击、全天候使用、可对付超音速轰炸机
    • 第三代,射程160km,
    • 第四代,发射后不管、复合制导、多目标、全天候。
  • 空地导弹。分为战略(可携带洲际导弹、巡航导弹)、战术。
  • 反舰导弹
  • 反坦克导弹。

化学武器

  • 分为:爆炸分散型(借助爆炸分散毒剂),热分散(借助热源将毒剂蒸发、升华)成为毒烟、毒雾,布洒(飞机、车、弹药等的喷口一路喷洒)
  • 糜烂型毒气,全身中毒。例如芥子气,略溶于水,易渗入材料、食物。
  • 窒息性毒气,吸入中毒,损伤肺部,如光气。
  • 神经麻痹毒剂,如沙林。
  • 生物武器(细菌武器)
  • 二元化武器。多种无毒或低毒物质,使用时混合变成剧毒物质。生产、运输、存储、装填安全,前体可由民用工厂生产。

核武器

  • 原子弹
  • 氢弹
  • 中子弹。1958年科恩发表中子弹原理的报告,1977年研制成功。中子弹杀伤生物,对建筑等杀伤较小。是一种战术核弹。

星球大战计划。里根:在苏联战略核导弹到达之前就摧毁他们。

激光武器。分为低能(单兵、近距离),高能(攻击飞机、坦克、导弹、卫星)。优点是精准、无后座、无声响、无弹药。1978年美国研制成功,可以打穿钢盔。

《坦克百年上-铁马嘶鸣》

这本书讲的不只是坦克,而且是最新科技是如何应用的。例如坦克发展过程中的观念变化、社会结构、经济利益博弈、坦克战术思路变化。是非常好的历史教材。

1915年英国“小游民”在丘吉尔支持下,投入索姆河地区。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世界军事思想有巨大的争议

  • 首先是技术方面的争议。坦克是工业时代的象征,但其性能却令人羞愧。
    • 尽管工程师和少量前卫的军人对未来机械化战争达成一致。但是两类人服从两种权威:应用科学的权威vs军事等级制度的权威。技术人员不熟悉具体的军事需要,并且对军事上的需求采取形式上的服从。军事方面的需求是零散的、临时的,军事战略每几年就会改变。
    • 技术人员追求的是质量、性能最好的武器。但现实是需要廉价、大批次的生产这些武器,这就要求必须牺牲一部分质量,因为职业军人看来,数量减少意味着组织基础动摇。
  • 军方内部也有争论。有人预测装甲兵的巨大作用,领导人往往不愿意贸然把正在实验的东西取代成熟的武器和理论。
    • 例如,法国依赖防御火力,英国相信其海、空军即可使其免于陆地作战,美国孤立主义更是反对卷入战争:他们都把坦克仅仅当作突破的工具,起辅助步兵的作用。苏联和德国得出了完全不同的结论。

二战期间的经典坦克战役

  • 德国闪击波兰、荷兰、比利时、卢森堡
  • 德国围攻法国马奇诺防线
  • 1943年 库尔斯克会战。德国对阵苏联。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坦克遭遇战。

英国坦克

19世纪末20世纪初,海军享受工业革命最早,但技术对陆军的冲击不大。
一战是一个分水岭,开战后发现,大量的机枪、铁丝网、碉堡,使得防御工事异常坚固,步兵密集阵性与骑兵冲锋不再战无不胜。
交战双方难以突破对方防线,谁进攻谁就遭到惨重损失。
这种大规模战争,不能当作 政治工具 来用,这种情况下,德国人寄希望于战术的精妙和士兵的素质,英国人更相信机械的力量。

英国设立”陆地战舰委员会”,由皇家海军主导研制这种地面战争机器。因此思路对标海上舰队,认为”小游民”不过是轻型巡洋舰,陆地舰队的核心是”无畏舰”(”旗舰”)。
因此”旗舰”和”小游民”一开始就是并行项目,皇家海军累积几百年的经验正好可以大派用场。

“大威利”:1916年对29辆进行实验。

  • 45吨重的”旗舰”级
  • 更先进的钢材
  • 车速不快所以没有悬挂缓冲装置,
  • 使用舰炮(因为陆军火炮为考虑狭小封闭空间,海军舰炮考虑了)
  • 和”小游民”相比显著改善了越壕能力,一是因为更长,二是因为对前诱导轮做了特殊的设计

“大游民”

  • 大吨位”无畏舰”技术瓶颈,小吨位”驱逐舰”遭到鄙视,因此”巡洋舰”率先登场
  • 索姆河战场大获全胜,战绩以往要耗费几千吨炮弹和几万人
  • 450辆中只有300辆到达战场,12小时便损毁了大部分,24小时剩下的大多机械故障和驾驶员疲劳
  • 更大的作用是影响对方的士气
  • 德军很快发现,这些坦克装甲不是”好钢”,目前武器可以有效对付
  • 而且坦克的射击孔、观察孔都是弱点
  • 含有碳化钨的子弹”K弹”可以非常有效对付这些坦克

“陆地战舰委员会”中陆军的影响开始变大。他们认为,海军思路下的坦克设计过于高大,贪大求全风格不适于陆地,动力也不佳。改进版”大飞象”

  • 流线型外壳严丝合缝扣在地盘上。(使用了海军炮塔的制造工艺)
  • 只保留一门炮,而不再做百货商店式的武器库。

总结这段历史:英国这段时间的坦克历史比较混乱,发明坦克的目的是突破机枪、战壕、铁丝网、速射火炮组成盾的矛。虽然十几年后,大多数人也没意识到,坦克不是矛,也不是盾,而是三大要素(火力、防护、机动)的统一体,是一种新事物。

创造力

(1919-1945年)

坦克的发明,背后是”保守的心灵”。英国人一直试图不触犯社会变革的前提下进行一场工业化战争。坦克就是这种思想的产物,英国热衷于技术创新,是为了维持军队现有的等级体制。一战的经验表明,指望军需采办革命而不是军队改革的想法落了空。

一战后,英国进入轻型坦克的年代。原因:

  • 未感到明显的敌人
  • 严重的财政压力
  • 厌战情绪、和平主义潮流。
  • 很多人相信,仅靠空军和海军能够避免卷入未来的欧洲大战。陆军更多的任务是维持帝国治安。
  • 进而,陆军开支急剧下降,而陆军机械化改造本身就耗费巨大,只能把希望寄托在轻型坦克上
  • 富勒少将:设想在近距空中支援下,5000辆中、重型坦克纵深突进。认为坦克可以彻底替代步兵、骑兵,并且各种火炮(榴弹炮、加农炮)都必须发展成某种形式的坦克。设想5年把陆军改编成多个机械化师。这些设想触犯到了固有机构的利益,树敌很多。上级也不理解这种复杂、陌生、昂贵的的东西,不理解为什么需要这么多类型的机械化车辆。

其结果是,这段时间英国出现了种类繁多的轻型坦克。最典型的是 “威克斯-MK” 系列。日本基于 MK-III,研发了89式。

重型坦克也有发展,”独立号”的凶猛外观引起了民众对一战的恐怖印象,本身高昂造价加上1929年的世界性大萧条,使其不被接纳。苏联引入后,研发了 T-28,后来演变到更大、更凶猛的 T-35 ,一直是红军装甲力量的象征。

1929年布罗德《机械化装甲集群》是富勒学说的官方解释。认为应当发挥坦克火力和持续突击威力,将其编为独立力量使用。勾画的场景:独立使用装甲兵力量突破敌人防线,切断交通联络扰乱后方。

另外还有两栖方案略去不写笔记了。

30年代开始,两个方向

  • 归属于骑兵部队的”巡洋坦克”,重视机动性、装甲防护要求低。主要任务是压制敌炮兵部队、消灭预备队、指挥枢纽、补给基地
  • 归属步兵的”步兵坦克”,重视装甲,重视对人、工事的杀伤。主要任务是突破战壕。

考虑来自政治、经济、民众情绪的大量制约,为什么英国依然出现了出类拔萃的装甲战理论家?

  • 这些理论家多为低级军官,亲身体验一战战法的低效和浪费,对国际条约也不信任。
  • 他们念念不忘吸取一战的经验,检讨军队的框架结构
  • 短期内没有敌人,氛围相对宽松

依然经典

(1945-今)

两次世界大战后,日不落帝国的风光不再,但老牌工业强国的底子依然雄厚。抛弃了”巡洋坦克”和”步兵坦克”的划分,融合为主战坦克。

  • “百人队长”未能赶上二战的实战检验。之后在苏伊士运河、数次中东战争表现极好。极优秀的防御很适合以色列的情况,1973年以色列两个清一色”百人队长”装甲旅,击败了叙利亚两个半装甲师。
  • “百人队长”巨大成功,英军设计了下一代坦克”酋长”,是最先进的坦克。1981年,伊朗350辆”酋长”vs伊拉克400辆”T-62”,占到了便宜。
  • “挑战者”是下一代坦克,弥补了火控系统的短板,同时升级了装甲、火炮、变速箱等。

1993年,英国宣布不再生产坦克。

  • 专家认为重型坦克已经不适应现代战争
  • 当前冲突需要的是小型装甲武器
  • 坦克很难剿灭游击队,不过也是针对游击队的定心丸。

总结:

  • 英国不重视陆军。
  • 空军和海军是”配备了人的装备”,而陆军是”配备了装备的人”,人的因素更难以琢磨。
  • 英国陆军实际上是皇家海军在陆地上的延伸
  • 尽管陆军不受重视,但英国的技术优势还是让陆军技术装备引领世界。

英系坦克的特点

  • 历来重视装甲。”挑战者”时代又使用了”乔巴姆”装甲,防穿甲弹能力提高3倍。
  • 动力系统差评如潮。
  • 不重视火控。英国人认为坦克是”视距内武器”,而精密火控需要复杂的保养。并且第二发炮弹可以根据第一发去调整,实际上是用第一发炮弹作为火控系统。而且增加”测距机枪”(安装曳光弹)作为”代替火控的第一发炮弹”
  • 执着于线膛炮,使穿甲能力极强。由于滑膛炮可以旋转的炮弹更贵,所以实际上线膛炮是更划算的。

苏联坦克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惨痛经历告诉苏联,静态战争没有胜利者:双方都在等待对方资源和人力完全耗尽。苏联3年内战:

  • 已经没有本钱打一场硬碰硬的消耗战
  • 白卫军也没有本钱打一场消耗战
  • 双方都在避免消耗战,于是双方不停的运动,企图以最小代价歼灭敌人
  • 哥萨克骑兵传统非常适合这种战争形势

仿制起步

  • 1918-1920,红军已经有一些缴获的坦克、装甲列车等
  • 但是没有完整的工业体系,苏联接手的是沙俄的烂摊子
  • 经过列宁指示,第一辆坦克在1920年开始生产,虽然简陋但性能不错
  • 内战造成满目疮痍,有限的资金大多用来改善民生

摸索前行:1927年,M型轻型坦克

拿来主义: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工业生产倒退到19世纪末,欧美的资本、技术、人才向苏联转移。

  • 1931年,超轻型坦克T-27,装备机枪,可以用来牵引火炮,1940年退出一线部队
  • 1933年,两栖超轻型侦查坦克 T-37
  • 利用经济危机,买入美国的技术,研制BT系列
  • 1934年,苏联装甲部队规模已居于世界首位:5000辆坦克

战争的锤炼(1937-1947)

  • 西班牙内战:T-26的瞄具有缺陷,观察缝很难快速发现反坦克炮这种隐蔽很好的目标,因此作战时打开驾驶员口盖和炮塔口盖。75%伤亡与此有关。各种改进,生产了BT-7
  • 中型坦克 T-34:全面倾斜装甲(世界第一个)、放弃轮履两用(只要履带简化了坦克设计、减轻了重量)、安装76.2毫米火炮
  • 1939年苏芬战争,实践进一步宣告了轮履两用不实用。
  • T-34成为世界上最好的坦克。T-34的设计过程中,不但有军队对工业部门的要求,而且设计局直接吸收战争经验,技术人员有很高的自由度,否则又是一个平庸的“巡航坦克”
  • 同期的KV因机动性差、活力薄弱、可靠性不佳被广泛批评。但是看历史背景,1940年,德国装甲集群40天击败法国,苏联认为“德国人盗窃了苏联的理论,而我们在走回头路”,不但恢复了机械化军队,而且制定了好高骛远的扩编计划。KV就是牺牲质量追求数量的结果
  • 战争爆发,苏联初期就损失了150万平方公里(7500万人口)的土地,战斗减员804万人。但是工业动迁很成功。东运了150万车皮、1000万职工,即使最艰苦的1942年,苏联飞机年产2万以上,是德国的两倍。T-60/70来不起搬迁,但是维持生产“存在就是有效”

战后

  • 20世纪30年代开始,苏联就长期保持最大坦克生产国的地位。
  • 冷战中的苏联研制和生产坦克最多
  • 形成了“简单、有效、便宜”的设计风格
  • T-44是对战争的总结结果
  • 1949年的T-54 是一种理想中的“全能型坦克”,不过仍是一种过渡
  • 1961年 T-62震撼西方。装甲更厚,火炮更强,重量没有大幅提高,完善的三防,可适应核战。
  • IS系列重型坦克:失败的案例
  • T-64:几乎所有技术另起炉灶
  • T-80:高端型号

苏系坦克的特点

苏系坦克的特点:

  • 火力、机动、防护,这三大性能是冲突的,苏联坦克的演化政策是循序渐进,而非革命性变化。所以研发周期短、投产快、成本低。
  • 发动机横置,缺点是额外增加传动系统,优点是车体长度大大降低,进而可以减少重量、提高口径。
  • 车体低矮。减低重量、提高防护。另外坦克中弹分布靠近上部,所以缩小炮塔的大小。同时也提高了量产能力、降低成本。
  • 为降低高度、减少体积。还减少乘员,例如取消填装手,使用自动填装。还规定身高1.63米以下,这对于拥有2.5亿人口和大量中亚裔人口的苏联不是难事。
  • 苏联坦克轻的设计思想,导致防护指标不如西方,但是实际防护能力可以与西方坦克抗衡。
  • 火力上一直压制西方。
  • 缺点1:低矮限制了火炮的俯仰角度,进而使战术受到限制。不过这很难说是缺点,因为苏联的假象战场是欧洲平原,对坦克作战。
  • 缺点2:乘员舒适度低,考验军队意志
  • 缺点3:不做类似弹药隔离的设计,因为认为大纵深作战中,抛锚的坦克等同于被击毁的坦克。

苏联坦克的作战理念

连续作战理论

  • 一战的经验表明,战壕战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却不能取得满意的效果。
  • 为了夺取全面胜利,必须实施一系列连续的突击,以打击敌人兵力、打乱敌人组织。要对敌人前线和整个战术阵地的纵深发起攻击。
  • 纵深作战在前方和后方同时展开,远距离炮兵和空袭部队对后方发起攻击,各兵种组成纵深配置作战梯队
  • 一系列连续的战役。在实施一个战役时,就开始准备下一个战役,达成战斗的连续性,不给敌人变更部署和组织战斗的时间。
  • 比较粗浅,没有考虑新式技术装备。

纵深作战理论

  • 一战后,西方对坦克的传统看法是:1. 一战战术突破工具;2. 是步兵和骑兵进攻的辅助工具;3. 使用原则是分散到步兵和骑兵单位。
  • 西方有远见的看法:1. 坦克是未来主要和独立的陆军兵种; 2. 应集中使用;3. 机械化部队突击与战术空军配合。
  • 图哈切夫斯基对西方观点和连续作战理论做融合。现代航空兵可以切断铁路运输、摧毁各种军需物资、阻止部队动员和集结。
  • 突击群用于突击方向的进攻,牵制群用于辅助突击方向上的作战,预备队完成战斗中突然出现的任务,火力群保障突击群快速突破。
  • 纵深作战的精髓在于追击,包括正面追击和平行追击

立体战役法理论

  • 战后核武器条件下的作战思路。
  • 突破防线不再需要周密的计划、大量的牺牲,一颗核弹即可。
  • 坦克在核爆几分钟后开始冲击
  • 60年代第二阶段的理论,强调导弹核武器的作用,陆军地位大大下降,空军地位也下降
  • 西方核威慑抵消苏联常规力量优势。核武器走向后台,立体战役理论就是对核作战的否定和对大纵深理论的继承。

苏联坦克的工艺

发动机

  • 二冲程柴油机。结构简单、省油、不易着火
  • 燃气轮机。预热只要1分钟(柴油机要30分钟)。通过泥泞、垂直障碍不熄火。不需要散热器。寿命长。维修简单。

  • 反坦克为主
  • 后坐力补偿

法国坦克

第二个研制坦克的国家

一战法国的经验,就是用绵亘的防线,抵御敌人进攻,最终使敌人精疲力尽,最后在友军的配合下一举歼灭。所以法国坦克朝着和平、防御、非机动的方向发展。

  • 2C重型坦克更像是可以缓慢移动的堡垒。
  • 吸收了一战初期双方都只强调进攻的教训,修了马奇诺防线
  • 较重的坦克被批评为“不适合防御性国家战略”,所以耗资少的侦查轻型坦克热情过度。

二战后

  • 法国国力衰弱,勉强成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
  • 优先发展重型坦克,视觉冲击力可以提升法国威望

意大利坦克

国力有限 ,因此偏好轻型和超轻型,用于殖民地作战。

基本上是二流的蹩脚货。

大萧条后,墨索里尼为了转移人们的注意力,侵略埃塞俄比亚和武装干涉西班牙战争。战争和经济状况错位,只能生产性能低、便宜的装备。少有技术储备。并且损失了大量的军用储备,二战开始时储备就极度匮乏。坦克兵更不行。

意大利坦克的特点

  • 民转军的坦克发动机
  • 铝合金装甲
  • 火控系统水平高,通用性强。高度模块化,可装备不同的坦克。

《坦克百年下-变化中的乾坤》

德国坦克

“造坦克这件事上,德国人是上帝的选民”

  • 一战末期,A7V ,做工远好于盟军
  • (1923-1945)坦克帝国的崛起与灭亡。德国与苏联深度合作。虎式坦克、豹式坦克。德国每一辆坦克都是精雕细琢的艺术品,犹如骑士时代的高贵战马,但对手是“数量也是一种质量”的廉价货。
  • (1945年后)重新启动。

德国坦克的设计理念

  • 最初的意图:为了训练而非作战,避免占用社会资源、影响政权向心力。重量轻、火力装甲弱、结构简单、廉价。
  • 为闪电战量身定做。
  • 战争中后期,闪电战破产,设计失衡。美苏都是先制造底盘,然后选火炮。德国先选火炮后造底盘,路越走越窄。德国人把精力用在改进底盘和发动机上,没有意识到问题出在火炮上。恶性循环:底盘终于适配后,又想上更有威力的火炮。火炮威力早已过剩,可以轻松击毁对方防护最强的坦克,底盘和发动机无法适配“每开一炮或刹车,就可能有部件坏掉”。

德国坦克的作战理念:闪电战

  • 闪电战目标是“有限规模的短期战争”。因为纳粹意识到,如果一场欧洲战争不能速战速决,就会越来越大吞噬人力和资源,包括掌权者。
  • 所以纳粹不考虑打一场消耗战,德国也不具备这样的社会、经济、后勤条件。
  • 德国传统军官不愿让纳粹过多分享军事控制权
  • 闪电战实际上是在敌军动员之前就获取关键胜利。闪电战是军事冒险,同时也是基于对德军官兵战术素质的信任。
  • 效果:摧枯拉朽打败法国。在莫斯科受挫,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彻底失败,转为消耗战。
  • 与“大纵深”的对比。德苏都被《凡尔赛合约》排斥,德国需要在苏联秘密设立工厂,苏联需要打破技术封锁,“苏德互不侵犯中立条约”,两方有深度的军事合作。“闪电战”和“大纵深”有很多相似,都强调机动作战,都强调新型兵种:坦克兵、航空兵、空降兵、无线电。
    • “大纵深”讲究突破和追击
    • “闪电战”强调分割包围和歼灭战
    • “闪电战”地缘性过强、陆战性过强、战略任务延展能力过差,是完美的战役指导思想,但不适合作为军事战略。“闪电战”适合敌对国家防御纵深始终、地形平坦适合机动部队展开。
    • 所以“闪电战”是为西欧量身打造的。
    • 苏联本身地域辽阔、苏军又对“闪电战”很了解
    • “闪电战”的内核其实是技术与高超的指挥才能

冷战中的西德装甲兵作战理念

  • 北约根本无法在东德边境建立绵亘的防线
  • 因此计划实施迟滞作战,牺牲西德大部分领土换取增援到达时间
  • 这样的结果无论输赢,西德都无法接受,很快从“纵深防御”改为“前进防御”
  • “前沿防御”绝不是马奇诺防线,有3个阶段
    • 战略迟滞 25-40千米。不断与敌先头部队接触,但又不寻求决战,迫使敌人反复由行军队形变为作战队形。大大降低攻击速度,疲惫敌人。
    • 战略防御 100千米。利用设伏的连、营级机械化部队给敌人突然袭击,然后迅速转移,大量消灭敌人。
    • 战略反攻。

德国坦克技术特点。

  • 二战期间。总体设计思想非常僵化,局部设计非常创新。
  • 火炮威力大,所以车体设计的就高、宽、短,导致坦克严重超重,因此大幅提高履带宽度。铁路运输时必须拆掉履带。
  • 红外瞄准、火炮抽烟、电驱动、燃气轮机都是先进的。没在二战中发挥作用,但是大大帮助了战后西方和苏联的设计。
  • 电传动系统的尝试。电动机的变速性能好很多。
  • 交错负重轮。大大降低压强。但是复杂难以维修、可靠性差。
  • 燃气轮机。启动时间短(40秒对40分钟)、检修快(4小时对24小时)、碰到障碍不熄火、操作简单。
  • 冷战时期:动力和火力仍然独领风骚。
  • 复合装甲二流水平。

美国坦克

美国坦克长期底气不足,是坦克大国,但不是坦克强国。

初期

  • 1901年,就发明了履带式拖拉机。
  • 霍尔特履带式拖拉机效率惊人,可以适应崎岖的农田,因此被同盟军大量采购,用来牵引火炮等
  • 20世纪初,美国工业和科技基础与欧洲比仍有差距。例如虽然发明了飞机,但是航空技术欧洲最强,美国只能收取授权费。
  • 坦克也类似,虽然霍尔特履带拖拉机底盘被欧洲学去,成了“坦克之母”,但美军手里没有像样的坦克,所以仿制英国坦克
  • 荒诞的 骨架坦克:原创。重型坦克越障强但笨重缓慢、轻型坦克灵巧但越障很弱。所以结合两者特点,用钢管作骨架(看起来像是个脚手架,强烈建议搜索一下,很有趣),重型坦克的体型却轻至9吨。还额外有其他优点:1. 对地面压力非常小,2. 钢管支架便于运输、拆装 3. 支架结构像空心一般很难被炮弹击中 4. 如果少量钢管被打断,也不受太大影响 5. 即使大量钢管被打断,用战场上随处可见的材料就可以立即更换 6. 还有个额外的优点,伪装效果极好,一是大部分空心透明,看到的是背景;二是很难分清这是坦克还是战场上堆积的物资 7. 因为下半身是空心骨架,所以还有涉水能力。可是一战已经结束了,生产计划搁置。
  • 务实的 M1918,为了快速向德军纵深发动攻击,需要万辆轻型坦克作为主力,但短时间内难以生产,于是福特研制了3吨重的 M1918
  • 克里斯特快速坦克。因优秀的悬挂系统名留史册,苏、英的悬挂系统都源于此。
  • 总结:一战及战斗10年这段时间里,美国坦克工业与其世界第一工业国地位严重不匹配。

骨架坦克

1930-1945

  • 二战期间虽然号称自由世界的兵工厂,但军事技术跟不上工业能力,这是因为美国人长期缺乏机械化战争的经验,二战中也没有领悟机械化战争的精髓。
  • 20年代:轻型坦克性价比高,因此美国自研较多。多个型号,例如T2的悬挂系统已经接近二战。最后沉淀为二战最著名的M3/5轻型坦克。
  • 谢尔曼。采用亨利福特的生产线原理,有些部件甚至可以与飞机通用。高生产性、极高性价比(所以战略价值比T-34更高)

1945-现代

  • M26 潘兴最开始作为重型坦克定型,后来改为中型坦克。重新命名为巴顿。
  • 巴顿家族的兴盛,是美国从坦克大国到坦克强国的缩影
  • M551是其中最特别的:空降坦克、既能发射炮弹也能发射导弹。
  • 空降:苏联把坦克看出消耗品,追求多波次冲击,有效撕开防线;空降也是纵深作战理论中突击力量的一环,因此空降坦克完全以突击为目的,甚至用了无炮塔设计。美国追求灵活作战,用来满足边打边撤的迟滞战术。
  • 失败的导弹坦克。美苏争霸的背景下,为了扭转坦克上的劣势,打算用炮射导弹方式一步到位,反超劣势。但最终证明不合适。1. 导弹本身可靠性低;2. 制导阶段容易暴露,且制导容易被树枝之类干扰;3. 导弹速度低,遭遇战尴尬。
  • M1:最伟大、最成功的坦克,设计完善、技术先进、可生产性好、升级潜力巨大。研发时恰逢大量新科技涌现(复合装甲、热成像瞄准、火控系统、燃气轮机),并没有堆砌技术,而是做了取舍,反而奠定了成功。至少服役到2031年。

美国坦克的设计思想

  • 孤立主义。美国建国时,华盛顿《告别辞》定下了孤立主义基调:不结盟、不卷入纷争,其地理位置也让好战国得不到好处。一战末期短暂突破孤立主义,但巨大的伤亡使美国重新奉行孤立主义。
  • 孤立主义缺乏战争需求,使美国军事技术发展滞后。南北战争期间有一次短暂的突飞猛进,但这些技术又被抛在脑后,被欧洲用起来。
  • 美国战争技术长期落后,珍珠港事件时也没有超过日本零式战斗机的飞机。
  • 闭门造车造出来的奇葩。长期缺乏机械化战争经验,甚至二战中也没领悟到机械化战争的精髓。
  • 1944年M26才是第一个用来打坦克的坦克
  • 冷战中开始领悟门道

美国坦克的作战理念

  • 长期孤立主义、缺乏战争经验,导致坦克作战理念落后
  • 灵活反应和乏味的救火队,这是因为对抗苏联进攻时,装甲部队可以活动的地区小,所以采用迟滞战术。
  • 80年代后,空地一体战理论,作战理念才算入门。空地一体战认为,任何一种武器系统都不能主宰战场,必须各种兵力兵器协调一致。强调机动性,不忽视火力。核心是提高速度,没有高速度就不能形成战斗力,“敌人会从我首次冲击的震撼中恢复过来,将兵力和火力集中过来”。
  • 美军往往比对手有物资上的“绝对优势”,使得谋略和技巧毫无价值,结果是很长时间内美军的作战理念都粗枝大叶。

美国坦克制造技术

  • 务实的精密:坦克炮的选择。前面提过炮弹导弹两用炮失败了,除了技术原因,还因为越南战争导致国力衰退。两用炮失败后,迅速调整心态,选择合适的炮。
  • 弹药。全世界 M256 120mm 滑膛炮的装备数量很大,因此美国下功夫研制了对应的弹药,包括贫铀弹。
    • 美国有大量的U-238核废料,因此贫铀弹成本十分低廉。
    • 贫铀弹赶上了海湾战争,大放异彩。战场上所有型号的苏系坦克都无法抵挡,大量的前后贯穿、尸首分离,甚至有贯穿二辆坦克的“一箭双雕”的情况
  • 动力基础深厚。燃气轮机、二冲程发动机

日本坦克

日本坦克起步不早,但日军对坦克态度模棱两可:既看到了这种革命性的陆战装备,又因为昂贵的价格犹豫不决。作为后起工业国,复杂的技术和薄弱的工业基础之间的矛盾始终困扰日本坦克工业。所以日本坦克多是高不成低不就的平庸之作。

  • 明治维新后,实行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政策,开展向西方学习的运动。
  • 1916年,日本派大量军官去英法作观察员,嗅到了坦克的魅力。
  • 第一个型号。1914年的一战,使日本摆脱了危机,出口大增,完成了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军舰制造也赶上了世界先进水平。开启了自制坦克。第一辆坦克车体部件不合理、钢材技术不过关、发动机功率不够。整体是耗资巨大的失败。
  • 第二个型号:89式中型坦克。消化吸收了美国的威克斯C中型坦克。
  • 得意之作:97式。1936年。
  • 荒谬的重型战车之梦。苏联成功仿制英国重型坦克的消息传来,日军如鲠在喉,明知工业基础不济,仍强行上马重型坦克,1931年开发了91式,没有投产。1939年由于诺门罕战役失利,又开始开发重型坦克,生产了100吨级坦克样车,但在实验道路上会下陷,最后闲置。
  • 海军坦克。海军陆军斗法,海军为了掌握话语权也开始研发坦克,为了师出有名,号称研发“水陆两栖战车”(内火艇),成为是可以上陆地的艇,而不是可以下水的车。研发了几种型号,其中个别还可以,最后没生产多少。
  • 二战之后,日本皇军被解散,5年后朝鲜战争爆发,在驻日美军总司令部的指示下,逐渐“警察预备队”,坦克工业再次蠢蠢欲动。
  • 蹒跚学步的61式:62年开始装备,84年退役,总共生产几百辆,还利用底盘改装为架桥、抢救、工程车。
  • 评价不低的74式:低矮的车体、良好的防弹轮廓、拿来主义的坦克炮、前卫的半自动装弹,动力系统强大,传动系统合理,世界首次采用的可调液式悬挂系统。
  • 超豪华的90式:日本已重新崛起,GDP第三、造船第一、产钢第三,有底气制作更贵的车。90式更像是先进技术的堆砌。
  • 10式:更像90式的bug剔除和减重

日本坦克的特点

  • 体积小、重量轻,因此防御差。随后逐步变重,到90式的50吨,不过在主流坦克中仍然偏轻
  • 坦克炮和弹药依赖引进技术。90式的坦克炮来自英国专利
  • 全电式炮控、自动装弹、液气悬挂起步早
  • 独到的二冲程发动机
  • 火控系统先进,这是因为日本坦克数量有限,假象作战以寡敌众。
  • 变向和转向系统技术扎实。

以色列坦克

以色列弹丸小国,却打了半个世纪中东装甲战,其装甲文化飞跃,成为举足轻重的坦克生产国。

白手起家

  • 1948年,第一次中东战争,以色列国防军未得到美国的军事援助,阿拉伯国家十分有利,以色列军队已经处于崩溃边缘。在美苏英斡旋下,两方停战,以色列得以喘息。
  • 以色列抓紧机会派出很多采购员以各种名义在全世界买军火,组建了第一个坦克营(只有12辆坦克)。以色列国产坦克就是从修修补补谢尔曼开始的。

深度挖掘

  • 酋长坦克计划。1966年,英国需要资金研发“酋长”主站坦克,以色列提供资金,换取在以色列建一条生产线。阿拉伯国家对英国制裁,迫使3年后英国终止计划,不但投入付之东流,还浪费了3年时间。1973年的战争中,以色列差点灭国。
  • 1973年,清一色“百人队长”在史诗般迟滞防御战中发挥重要作用。
  • 之后基于百人队长做制造一系列坦克,“纳格马科恩”基于巷战做了改进:不必全身爆炸反应装甲,而是只放到关键部位,不然每次都要更换;一根天线,用来提前引爆炸弹或干扰炸弹的无线电信号。

装甲文化的飞跃

  • 1973年“赎罪日”战争后,以色列迈出了坦克工业实质性步伐。
  • 丰富的战斗经验,得出防御第一、火力第二、机动第三的思路。
  • 生产了梅卡瓦系列,表现良好

以色列坦克的设计理念

  • 以色列土地和人口稀缺,兵源短缺,因此以色列需要最大限度保存有生力量
  • 防御第一、火力第二、机动第三的思路
  • 为了提升机动性降低防护不可取,因为坦克通过机动规避反坦克导弹不现实。
  • 尽可能安装最大威力的火炮,但因此使用无炮塔置顶火炮的方案不可取,这种方案的优点是火力强、正面投影小;缺点是炮塔被打坏后就失去战斗力,车长无法在坦克最高处观察和指挥,对于上方的威胁没有减少面积。
  • 不仅仅是坦克。以色列政治和军事上需要保持防御态势,减缓全面战争的到来。因此“梅卡瓦”不仅仅是一辆坦克,而且还需要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长期坚守阵地,并可以充当装甲运兵车、弹药车、装甲救护车、自行迫击炮。
  • 主次分明、注重经济性。先进坦克走下生产线的同时,对旧的坦克做升级。阿以之间每十年就有战争,巨大的军费负担使其只能把钱用在刀刃上。
  • 缺点1。虽然也打坦克,但以苏系坦克为目标(苏系坦克战斗全重小、火控弱、火炮俯仰角度小),未以西方坦克为假想敌,这是为了经济权衡。但是阿拉伯也会引入西方坦克。
  • 缺点2:发动机前置,用坦克核心来替人员挡炮弹,增加事实上的前装甲厚度,但是撤离后的人员有多少生存力呢?
  • 总结:以色列坦克就是企图用廉价的材料,装配适合以色列的坦克。

瑞典

瑞典的防御策略是“刺猬战略”:无力犯人,外来攻击也无从下手。是一个永久武装中立国。

  • 早期通过德国等获取坦克技术
  • 1961年,S型主站坦克
    • 无炮塔,不能行进间射击,只能短停射击
    • 火炮固定,所以自动装填更容易,火炮射速高,还减少一名乘员
    • 车顶仅1.9米,
    • 车体结构简单
    • 两台发动机:柴油机和燃气轮机

瑞典S型坦克

瑞典坦克的设计理念

  • 紧凑设计。上面提到的无炮塔设计,可以设计的低矮、取消填装手。
  • 火力放在首位。坦克五六十吨,上万个零件,真正干活的是火炮。炮管越长,炮弹初速度越高,但是炮管会横向震动,降低精度。但S型坦克轻松解决此问题:炮管大部分在坦克内部,只有少部分漏在车外。
  • 注重极端通行能力。

瑞典坦克的作战理念

  • 以苏联为假想敌
  • 与对方的数量差距悬殊
  • 与纵深进攻针锋相对。
  • 战术与现实结合。瑞典北部交通不发达,森林、沼泽山脉密布,被入侵后,坦克在敌后潜入,攻击敌补给线。

瑞典坦克技术特点

  • 率先使用液气悬挂。无炮塔设计每次开炮,车体都会晃一会,所以使用液气悬挂。
  • 自动装弹。1. 乘员和炮弹分开,防止殉爆;2. 便于装填大口径弹药;3. 提高射速
  • 柴油+燃气轮机组合。为了适应瑞典地形,利用了柴油机良好的低油耗特定,燃气轮机良好的加速性能、扭矩特定和冷启动性能。一般行驶时用柴油机,起步和高功率行驶时用燃气轮机,低温环境下还可以用燃气轮机启动柴油机。双发动机还提升了可靠性。
  • 火控技术水平较高。

《不止游戏》系列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ez4y1z7jh/?spm_id_from=pageDriver

如何破门

  • 身体
    • 撞击。坏处:不能立即突入;如果门质量不好,反而羊入虎口
    • 正踹。如果踹不开会惊动敌人
    • 反踹
  • 物理工具
    • 撬棍
    • 战斧。缺少破门而入突然性
  • 破门锤。
    • 普通破门锤。就是个重圆柱体。对体能有较高要求。
    • 动力破门锤。
    • 战术爆破锤。需要较大挥动空间,还不一定能一下搞定。
  • 液压破门锤。声音小、速度快。
  • 电锯、喷灯。动静太大,没什么用。
  • 霰弹枪。
    • 防止跳弹,专用弹药。
    • 普通弹药向下攻击
    • 优先攻击铰链
  • 贴在门上的炸药
    • 各种形状
    • 长条型
    • 炸墙面
  • 枪榴弹。人需要站远不好立即突入。
  • 用坦克拽开
  • 敲门。

枪口

  • 消音器(又叫抑制器)
    • 原理:用内部阻隔部件来延长气体扩散的时间和距离。越长的消音器效果越好。
    • 仍然会有不小的声音。会改变音色,让人的警觉性下降不少。
    • 有一种特殊弹药,亚音速所以不会产生音爆,配合消音器效果更好。
    • 可能增加或减少子弹初速度。不过初速度和威力关系不大。消音器不减子弹威力。
  • 消焰器。防止暴露位置
    • 原理:原本有未燃尽的火药会崩出枪口,形成枪口焰。1)消焰器会让未燃尽的火药在消焰器中继续燃烧。2)然后在多个开口分散喷出。
    • 消音器也有一定的消焰效果
    • 不能完全消灭火焰
  • 补偿器。
    • 原理:改变枪口的气流方向,以减轻后坐力
    • 开口向后,产生向前的力,减小后坐力(制退器)。有些大炮也用了制退器原理
    • 开口向上,产生向下的力,抵消枪口上跳
  • 延伸枪管。提高射程
    • 原理:枪管更长,子弹初速度越高。

现代枪口会整合多种功能。

霰弹枪专用枪口

  • 缩口:枪口内缩,让弹丸更密集,效果是提升较远目标的命中率
  • 鸭嘴枪口:效果相反,用于丛林作战或面临大量敌人。

核弹

空爆和地爆

  • 空爆:杀伤范围大。
  • 地爆:伤害范围有衰减。会产生巨量辐射尘,飘散更远。

伤害范围

  • 火球半径:巨量高温,直接气化
  • 轰爆半径:摧毁一切建筑
  • 辐射半径:大部分生物在数小时或数周内死亡
  • 冲击波第一区域:冲击波,冲击波之后会有真空大气回填。
  • 热辐射半径:裸露皮肤会被烧伤。
  • 冲击波第二区域:玻璃全毁

瞄准器

  • 机械瞄准
    • 缺口式:精准差点,视野宽
    • 圆孔:精度高点,视野大
  • 红点
    • 把光线在人眼形成一个无限远的虚像。所以晃动后,也只要红点重合就能瞄准。
  • 全息
    • 比红点复杂的多
    • 不受阳光影响
    • 镜片部分碎裂或者沾上泥土,也能继续使用。
  • 镭射发射器。用于近战快速瞄准
    • 如果路径上有烟雾,会显示一道路径。
    • 如果一个小队都装了这个,就分不清是谁的光点
  • 望远式(高倍镜)
    • 可以根据刻度和目标大小,计算距离。
    • 缺点是脆弱。反光的缺点已被栅格解决

投掷武器

手雷

  • 防御型手雷。火药稍少,破片很多。使用者需要在掩体后面,否则可能误伤自己。
  • 进攻型手雷。火药多,靠冲击波杀伤。用于进攻。

闪光弹、震撼弹、闪光震撼弹、烟雾弹、催泪弹、燃烧瓶、铝热手雷(用来破坏载具和工事)

地雷

  • 压发、松发(这个电影用的多,有紧张的剧情效果)
  • 诡雷:多种多样。例如尸体+拔了销的手榴弹。越战时的竹刺。
  • 跳雷。飞起来爆炸,破片能造成更大范围伤害
  • 蝴蝶雷。飞机大面积铺撒,挂在建筑各处角落。拖延救援和城市修复
  • 阔剑。沙丁儿爆炸效应:弯曲的钢板前填充炸药,冲击波会集中在前面,威力大很多。简单好用威力大。
  • 反坦克地雷。一般步兵踩上去不会炸。直接攻击坦克最脆弱的底部。

霰弹枪

霰弹枪结构简单

  • 杠杆式。19世纪多见
  • 下挂式
  • 泵动式。现代常见。推拉供弹。战壕清兵神器,还可以攻击飞来的手榴弹。
  • 半自动

霰弹

  • 12G是“1磅铅做12颗子弹”,主流是12G。
  • 鹿弹适合打中型,鸟弹的铅丸更小,数量更多
  • 龙息弹。加入了锆,有燃烧效果。并不实用。
  • 独头弹。其实就有步兵的效果了
  • 破门弹。装的是金属粉末,防止跳弹伤到自己。
  • 其它。可以装飞镖、刀片。高爆弹(击中后爆炸)。豆袋弹(镇暴用)

肩抗式发射器

  • 火箭弹。弹体本身有动力,所以及时没有火箭筒,放地上也能发射。炮管的作用指向发射方向。
    • 巴祖卡火箭筒。40年代美国研制,对付坦克。最后被M72代替。
    • 一次性火箭筒。塑料、铝制作,弹体预装。
  • 无后座力炮。炮管后面是开放的,所以无后坐力。弹药没有火箭发动机。
    • 铁拳。1943年,德军,反坦克,精度差,尾烟容易暴露自己位置。
    • RPG:发射过程是无后座力炮的原理,飞行一段时间后还会开启火箭发动机。
  • 导弹
    • 标枪。一般导弹的尾焰轨迹会暴露操作者的位置,攻击操作者后可以使导弹射偏。标枪导弹会先飞行一段安全距离再点燃火箭引擎,而且操作者可以立即开溜。攻击坦克时会绕到顶部,也可以攻击工事。
    • 毒刺。防空用。与标枪主要特点差不多,但是制导更先进。
    • 陶式。发射后需要操作者一直跟踪。发射后有导线连接导弹,可防止电磁干扰。

夜视仪

  • 主动红外夜视仪,就是自己发射红外线,然后收集反射回来的红外线成像。缺点:体积大,红外光源可能被对方侦查到。不过光源可以和攻击者分开,减少损失。
  • 微光夜视仪。把微弱的自然光增强。
    • 第一代缺点是噪点很多,太大,脆弱。
    • 79年代,改进,更清晰,还能作为瞄准镜。
    • 90年代,更改进,可以放到头盔上。
  • 现代夜视仪
    • 强光保护
    • 红外光源辅助
    • 绿色是因为硫化锌显影效果好。全彩夜视仪,还是噱头。
    • 四眼夜视仪。显示区域更大。
    • AN/PSQ-20:热成像+微光。
  • 热成像
    • 红外辐射和温度有关。调整温度搜索的区域,就可以显示出来。
    • 黑白可以明晰看清楚目标,多用于军事、救援、狩猎
    • 彩色是把灰度映射到一个彩色量表。用于工业、医疗。
    • 对抗热成像。玻璃、眼镜就可以大大削弱效果。锡箔也能有一定效果。所以,只需要一个东西挡着,然后不要让体温传到这个东西,就可以了。

子弹

  • 曳光弹。指示方位、坦克弹道校准。
    • 飞行过程中有燃烧,精度略低
    • 通常与普通子弹1:4填装
  • 无壳弹
    • 优点:重量轻。
    • 缺点:热量无法及时散出,长时间使用枪会损坏
  • 埋头弹。弹头在弹壳中。
    • 燃烧充分、初速和威力变大。
    • 体积变小
    • 外壳可用塑料制造,重量和造价变小
    • 工艺复杂,所以未普及
  • 亚音速弹
    • 消音
    • 由于速度慢,所以下坠严重。不适合狙击。
  • 穿甲弹。
    • 把较软的铅芯换成钢芯。
    • 肉体内不会翻滚,对肉伤害低
  • 燃烧。引燃易燃物。
  • 爆炸。一般用于机枪和大口径狙击枪,需要子弹够大。

后坐力

减少真实后坐力的主要方法是减少子弹威力。枪口安装制退器也可以。

改进枪托握把可以减少感受到的后坐力。

  • 恒定后座机制
  • 平衡后座机制:用配重块平衡后坐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