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的艺术》

(知识密度也很小,摘选其中一部分)

学会全神贯注

全神贯注并不是像这样去阻止其他因素来分散或者干扰我们的注意力,而是当这些分散或者干扰我们注意力的因素产生时我们有能力去克服。保持全神贯注意味着当我们的思维游离时,我们能够将注意力转向我们的思考目的和问题。
保持全神贯注就像驾驶小汽车一样。当人们驾驶小汽车的时候,他们不会将手臂一直放在方向盘上朝向一个固定的位置,而是可以在行驶的过程中非常轻松地一会儿转向左边一会儿又转向右边。即使是在一条直行的路上,让车一直保持一个方向也仅仅在全程中占很小的比例。驾驶者必须一直不停地调整方向,当然他们当中的很多人平时都是在无意识中完成这项活动的。有经验的驾驶者并非比没有经验的驾驶者有着更高的天赋,他们只是学会了在适当的时候做细微的修正。

让讨论有意义

讨论的最大作用是能让我们深入理解问题并且提高解决问题和制定决策的能力;讨论最坏的是损耗精神、制造敌意并留下一些非常重要但尚未解决的问题。不幸的是,当代最普通的讨论模式——收音机和电视谈话类节目,常常产生后一种效果。
许多主持人要求嘉宾用简单的“是”或“不是”来回答复杂的问题,如果嘉宾真这样做,就会被指责过于简单化;但如果他们尝试给出一个折中的答案,主持人又会说“你没有回答问题”,然后自己开始回答问题。如果嘉宾赞成主持人的说法,就会受到主持人的热情对待;如果嘉宾不赞成主持人的说法,则会被认为无知或不诚实。在电视上常常可以见到这样的情景,当两个嘉宾辩论的时候,他们会轮流打断对方,而另一方则大声叫道:“让我说完。”双方都没有向对方学习的愿望。而节目快结束时,主持人会对嘉宾的“激烈辩论”表示感谢,并承诺观众将在下次同一时间看到更精彩的辩论。

改善解决问题的方法

下面的章节将充分阐述如何改善和展现自己的想法。马上要介绍的这个方法,你可以一开始就使用,并且在具体应用甚至深入学习时,对这个方法不断进行改善。这个方法就是询问并回答下面4个问题:

  1. 你的这个解决方案将如何实施?把所有步骤和重要的细节列出来。
  2. 在实施这个解决方案时,会遇到什么困难?如何更好地解决面临的问题?
  3. 其他人可能找到什么样的理由来反对你的想法?若这些反对之声有其合理之处,你会怎样修正自己的想法?
  4. 你需要向谁(这个人最好具体一点)证明这一想法的优点?用怎样的展示方式最可能说服

说服他人

观点被拒绝的原因

  • 这个观点是不切实际的;
  • 这个观点实现起来成本太高;
  • 这个观点是不合法的;
  • 这个观点是违反道德的;
  • 这个观点是没有效率的;
  • 这个观点没有可行性;
  • 这个观点破坏了常规的程序;
  • 这个观点听起来很俗(丑陋的或是乏味的);
  • 这个观点挑战了常识;
  • 这个观点是有失偏颇的(没有充足的证据而偏向争执的

了解你的听众

这个步骤旨在确定听众对你要讲的主题了解什么,不了解什么,更重要的是他们原本的观点是什么。听众原本的观点会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包括年龄、教育背景、宗教信仰、收入、种族、国籍以及从业背景。我们不可能了解每一个听众的情况,但是尽可能多地了解他们的信息很有必要。更重要的是,你应该了解听众在这个主题上的不同观点,分析哪些观点是有影响力的。下面的问题清单会帮助你完成这一过程:

听众是否容易受公众错误概念的影响? 询问这个问题,并不是指你的听众愚昧无知、缺乏教育。如今人们在自由意志、信仰、知识、见解和道德观点等问题上有着很多困惑。很多受过良好教育的人会被错误观点所害,丧失创造性和批判性的头脑。在很多情况下,让听众赞同你的观点的前提是帮助他们认识原本错误的观点。
你的听众是否思维狭窄? 回答这个问题需要调查你的听众是否具有“我的比你的好”、怕丢面子、抗拒改变、顺从、刻板思维、自我欺骗等思维倾向,通常,这些思维倾向直接影响他们对你的观点的理解。如果你试着想想这些思维倾向曾经怎样影响你对某个特定问题的认知的,那么你便能更好地理解听众的思维。(你越是能够坦诚地面对自己曾经的不合理认识,就越能发现听众的不合理认识。
你的听众在重要的问题上是否会听得认真? 大部分人在很小就会失去好奇心和探索精神,而且之后不能完全恢复。即使你有意识地努力去培养好奇心,但是很困难。如果你的听众没有做过这方面的努力,那么他们在听讲的过程中便会漫不经心,忽略掉你讲的很多细节。如果预先了解演讲中哪些地方容易被忽略,我们就可以确定在哪些地方进行更充分的解释。
你的听众在一些问题的理解上是否和你一样清晰? 很多人对一些问题不求甚解,而正确的做法是充分考虑多种解释问题的方案并从中选择最好的解释途径。你的大部分听众做不到这一点,他们还会认为你的观点并不是最好的。如果想说服听众,你需要论述问题的多种理解方案,或至少说明你的观点在哪些方面比其他观点优越。
你的听众是否认同你通过调查发现的事实? 在说服过程中,我们常常忽略调查数据的重要性。如果你事先对一个问题尤其是复杂的问题,做了充分的调查,相比那些没有做过调查的人来说,你就有了更充分的说服力。但如果听众忽视了这些调查事实,就会妨碍他们接受你的观点。你需要了解哪些事实和解释容易被听众忽视,这样你就会更有侧重地准备你的论文或演讲。
你的听众是否知道各种可能的解决方案?他们能否用批判性的眼光看待这些方案? 在这里我想强调一点,你对一个问题提供的解决方案越多,就越容易使自己的解决方案不被大部分听众认同。要让听众认同你方案的最好办法是让他们认识到其他方案的不足之处。如果他们仍旧对其他方案深信不疑,他们就不会理会你的方案。如果你为听众展示其他方案的无效性、缺点和无法轻易克服的特性,你就能说服你的听众接受你的解决方案。

预估听众的反驳

头脑风暴和想象对话

####从大家都熟悉的地方开始话题 第一印象虽然不一定是可靠的,但十分强大、不易被改变。如果你从一个大家不熟悉或是不赞同的观点开始,听众可能在演讲过程中就抱着迟疑或反对的态度,甚至会使说服过程变得极为艰难。这就是要从大家都熟悉的地方开始演讲的原因,如果从大家都赞同的地方开始演讲效果会更好。这个方法即把心理学中第一印象的原理运用到指导演讲的过程中了。

选择最为合适的语调

着重强调支持你观点的论据

一些作者或演说者认为,说服中最为重要的因素是清晰有力地陈述自己的观点,但这种观点是错误的。最重要的因素应该是支持观点的证据。原因很简单,论据能够使听众自己判断一个观点是否深刻,是否睿智,是否可行。陈述自己的观点是将你所相信的东西表达出来,表述论据则是展现你所说的为什么值得大家的支持。

回应所有反驳意见

你可能会认为在演说中识别出听众合理的反驳意见,并且对自己的观点进行修正,这样做就足够了。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即使站不住脚的反对声音也是你说服过程中的绊脚石。因此,你必须直接而彻底地处理好这些反驳意见。要自然巧妙地处理这些意见,不要让听众意识到这针对他们自己坚持的观点,更不要影响到演说的流畅性

把握演说时机的重要性

在进行演说的过程中,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严格来讲,它并不是指导你演讲的指南,然而,它对你演说的有效性有相当大的影响。这个因素就是在呈现演说时把握最佳时机。很多有洞察力的观点恰恰是因为表达的时机错误而被拒绝。听众的注意力、兴趣点和对观点的接受性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有些时候他们做得比其他时候好,但是我们不可能随时准确评价听众的心理状态,尤其是当遇到一个庞大复杂的群体时。你必须认真留心说服的最佳条件,并相应地安排呈现演说的时机。这些良好的条件包括以下几点:

  1. 听众应该注意并认识到今日讨论的问题或话题是十分重要的。如果我们选择一个有争议的话题,那么它最好是当前新闻关注的热点或是刚刚发生的事情。如果你认为听众并没有留意这个话题,请在你呈现的第一部分里让大家了解这一事件。
  2. 听众应该在轻松自在的状态下聆听你的演说。也就是说,不应该有其他事情分散听众的注意力。
  3. 听众最好没有接受其他的观点。当听众持有并赞同与你的观点相悖的意见时,他们不会对你的解决方案兴趣浓厚。在这种情况下,你最明智的做法是稍稍克制自己的表达,直到他们的观点被证明是错误的。

《学会提问》

第1章 学会提出好问题

一种方法是不管读到什么还是听到什么都一股脑儿地接受,久而久之习以为常,你就会把别人的观点当成自己的观点,是他人所是非他人所非。但没人会心甘情愿地沦为他人的思想奴隶。
另一种更为积极进取也更令人钦佩的方法是提一些较有力度的问题,以便对自己所经历的东西到底有多大价值自行做出评判。

海绵式思维和淘金式思维

两种思维方式互补。
海绵式 思维有以下两个显著优 点:
第一,吸收外部世界的信息越多,你就越能体会到这个世界的千头万绪,而你获取的知识将会为以后进一步展开复杂的思考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二,相对而言,这种思维方式是被动的,它并不需要你绞尽脑汁地去冥思苦想,因此来得轻松而又快捷,尤其当你看到的材料本身已是井井有条又生动有趣时,这种思维方式更显成效。
缺点:对各种纷至沓来的信息和观点如何做出取舍,它提供不了任何方法。

淘金式思维 自己掌握主动权,选择该相信什么忽略什么。而要做出决定和取舍,你就得带着一定的态度去读书,即带着问题去读书。这种思维方式需要你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作者在向你细说原委,而你则随时准备与之辩驳,虽然作者本人根本就不在场。
淘金的过程为积极主动的读者和听众提供了一种可效仿的模式,他们得尽快决定自己的所见所闻到底价值几何。在一场互动的对话中披沙拣金,需要你不断地提问并思考问题的答案。

先问一问“关我什么事”

一寸光阴一寸金,在决定花大把光阴去客观评估一个问题之前,最好先问一下自己:“这个问题关我什么事?”

弱势批判性思维和强势批判性思维

弱势批判性思维是利用批判性思维来捍卫自己现有的立场和看法。强势批判性思维是利用批判性思维来评估所有断言和看法,尤其是自己的看法。

强势批判性思维并不一定就要迫使我们放弃自己的初始看法。它可以为我们进一步坚定自己的看法提供坚实的基础,因为辩证地检查那些看法有时候可以巩固我们当初对它们的支持,从而让我们变得更加笃信不疑。

换句话说,就是思想开放和思想封闭这两种状态。

第2章 论题和结论是什么

我们把没有证据支撑的断言称为纯观点(mere opinion)。

第3章 理由是什么

一个人有没有头脑,主要的标志就要看他能否提供充足的证据来支撑他的看法,尤其当这些看法存在争议没有定论时更是这样。

第4章 哪些词语意思不明确

越抽象的词语,你越要警惕。
小心那些带感情色彩的词语,会让你的思维短路。

第5章 什么是价值观假设和描述性假设

很多争论,归根结底是价值观上的冲突。
人们对特定的价值观往往不会明说。
大多数人拥有某些相同的价值观,大多数人也有其特别的价值观。

价值观和价值倾向有所区别 当你在一场特定的论争中发现了一个人的价值倾向,你不应该期望同一个人在讨论不同的论争时还会持有相同的价值取向。离开了相关的讨论论题,一个人就不再持有同样的价值倾向。

选择价值取向需要一个推理的过程。这种推理和其他推理一样可能有凭有据、考虑周详,并且细心体贴。但是它也有可能是草率马虎、固执己见。因此,价值取向需要有一定的正当理由,这样批判性思考的人才能加以考虑。一个价值取向需要有证实它的理由,正如任何一个结论都需要理由一样。这样我们每个人才能研究其推理过程,然后形成我们的评价。

第6章 推理过程中有没有谬误

  1. 滑坡谬误 指假设采取提议的行动会引发一系列不可控的不利事件,而 事实上却有现成的程序来防止这类连锁事件发生。
  2. 追求完美解决方案谬误 指假设因为尝试某种解决方案后还有遗留问题 未解决,那么这种解决方案根本就不应该采用。

例子:

家里添一套安保系统纯粹是浪费钱。如果贼要光顾你家,他们总归想得到办法,无论你装什么系统都不 管用。

还有一些其它谬误:

  1. 偷换概念谬误 指在论证中关键词语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含义,一旦不同含义之间的转换被认出来,这个论证就讲不通了。
  2. 诉诸公众谬误 指通过引述大部分人都持有这一观点的说法来竭力证明某个论断有道理,错误地假设大部分人喜欢的一切就是有道理的、可以接受的。
  3. 诉诸可疑权威谬误 指引用某一权威的话来证明结论,但该权威对这一论题并没有特别的专门知识。(如果权威在这一方面专业,那么是OK的。例如,用“大部分医生坚持慢跑”来证明“慢跑有好处”,这是正确的。)
  4. 诉诸感情谬误 指使用带强烈感情色彩的语言来分散读者或听众的注意力,让他们忽视相关的理由和证据。常被用来加以利用的感情有害怕、希望、爱国主义、怜悯和同情。
  5. 稻草人谬误 指歪曲对方的观点,使它容易受到攻击,这样我们攻击的观点事实上根本就不存在。
  6. 虚假的两难选择谬误 指当现实中存在两种以上的选择时却假设只有两种解决方案。
  7. 乱扣帽子谬误 指错误地假设因为你为特定事件或行为提供了一个名称,你也就合情合理地解释了这一事件.

看个例子:

我反对政府的儿童发展项目。第一,我感兴趣的是保护祖国的儿童。社会规划师和自以为是的鼓吹家常常会扰乱儿童生活的正常发展过程,将他们从母亲和家人身边夺走,使他们变成通用计划的试验品,这些计划设计旨在20年里让这些孩子感到无比的幸福,我们就是要保护儿童不受这些计划的干扰。儿童就应该和母亲一起成长,而不是在一系列的临时看护或护士的帮助下长大。现在争论的问题是父母还该不该继续有权利塑造子女的性格,或者拥有所有权力的国家该不该被赋予各种工具和技术来塑造其年轻人。

第7章 证据的效力如何:直觉、个人经历、典型案例、当事人证词和专家意见

  • 直觉有时可信有时不可信。
  • 个人经历容易使论证以偏概全
  • 典型案例也是。例如,活灵活现地描述某个肝肠寸断的故事,具体生动而又细致感人的例子。这会极大干扰我们的批判性思维。
  • 当事人证词通常用处不大。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忽略即可。因为当事人证词往往是带人的主观因素的、选择出来的。
  • 专家意见更可信。但需要记得:1. 专家也会犯错。2. 专家的意见是否在其专业领域。3. 专家的个人情况会不会导致其意见扭曲(例如,问校长是否削减教育经费)

第8章 证据的效力如何:个人观察、研究报告和类比

  • 观察者,不像特定的镜子,并不能给我们提供“纯粹”的观察。我们所“见”所说的都是经过一系列的价值观、偏见、态度和期望值过滤后剩下来的东西。我们见到和听到的东西都是我们愿意听到和见到的东西,我们挑选和记住的那些经历的侧面都是和我们此前的经历和背景最相符最一致的那些侧面。此外,很多情况下都有各种重要的障碍阻止我们看清楚所发生的一切,比如说注意力无法集中,观察事件的快速进行,以及压力重重的环境。例如,你可以假想一下,如果一个人挥舞手枪指着银行出纳,而你站得离他非常近,你的观察有可能出现的偏差。
  • 研究报告往往十分权威。但作为论据并不必然是可靠的。
    1. 研究的质量有高有低
    2. 研究成果常常会互相矛盾、与金主的立场有关。
    3. 作者或演说者常常歪曲或者简化研究结论。
    4. 研究的“事实”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发生改变

抽样调查(其它笔记里面记过了,这里就省略了)

第9章 有没有替代原因

  • 过度简化因果关系谬误 在某种意义上,几乎所有的因果解释都会过度简化。但某些简化会影响论证。
  • 把相关性当做因果性
  • 存在它因、因果倒置、互为因果 冰淇淋销量与犯罪率有相关关系。存在它因:气温。
  • 事后归因谬误 把时间顺序当做因果关系。“在这之后”不等于“因为这个”

第10章 数据有没有欺骗性

  • 图表刻度 好几本书上写过这个。
  • 平均值 这个也早已被广泛熟知了。
  • 省略数据 下面给3个例子

(1)大公司正在将市中心地带的小镇气息破坏殆尽。就在去年,城里的大公司的数目增长了75%。
(2)尽管大家都挺害怕,但跳伞运动其实比其他活动比如说驾驶汽车要安全得多。拿某一个月的时间来做比较,这段时间里,洛杉矶有176人死于车祸,而死于跳伞事故的却只有3人。
(3)艾滋病预防项目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2009年,有54000人饱受艾滋病的折磨。

第一个案例隐藏了基数,可以让百分比看起来很大。
后两个案例隐藏了百分比,使得基数看起来很大(或很小)。

第11章 有什么重要信息被省略了

忽略重要信息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是想要欺骗你,有可能是为了行文顺畅,可能是作者认为理所当然。
判断有什么重要信息被忽略需要很多专业知识。

第12章 能得出哪些合理的结论

不要有非黑即白的二分式思维。

可以问自己以下问题: (1)结论在什么时候是精确的?
(2)结论在什么地方是精确的?
(3)结论为什么或为了什么目的才是精确的?

(不过,当你抛弃非黑即白的二分式思维时,你的劝告可能会很无聊)

以解决问题为导向 如果问题是“应当关闭某酒吧,因为已经有很多大学生酒精中毒”,那么答案肯定是Yes。但更加好的问题应当是“如何避免大学生酗酒”,这就有很多答案了。

《批判性思维工具》

虽然教育者总是把“批判性思维”挂在嘴边,但是根据我35年来作为大学教授、作家和社会知识分子的经验来看,没有几个人真的明白如何思考。

思维之所以给我们惹麻烦,因为我们经常:

  • 头脑不清醒、混乱或者很困惑
  • 过早地下结论
  • 没有听懂别人的言外之意
  • 没有目标
  • 不够现实
  • 太重视琐事
  • 没有注意到矛盾的存在
  • 相信不可靠的信息
  • 问的问题模棱两可
  • 对问题的回答也模棱两可
  • 问的问题太多
  • 问的问题彼此之间毫无联系
  • 把不同类型的问题混淆在一起
  • 勉强回答一些无法回答的问题
  • 得出结论所依据的信息不准确或者不相关
  • 故意忽略不能支持自己观点的信息
  • 仅凭经验就做出推断
  • 歪曲事实
  • 没有注意到自己推断出了何种结果
  • 没有将推理与假设区分开来
  • 得出不合理的结论
  • 没有注意到自己所做的假设
  • 做出毫无根据的假设
  • 想法没有重点
  • 想法与问题没有关联
  • 想法混乱
  • 思考问题时利用的是比较肤浅的概念
  • 用词不当
  • 忽视看待问题的恰当视角
  • 只能从自己的角度看问题
  • 意识不到自己的偏见
  • 思路狭隘
  • 思维不严密
  • 思维不合逻辑
  • 思维片面
  • 想法过于简单
  • 想法过于肤浅
  • 思考时以群体为中心
  • 思考时以个体为中心
  • 想法不理智
  • 应对问题时没有仔细推理
  • 决策欠佳
  • 与人交流有问题
  • 没有洞察到自己的无知。

为什么要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我们面临的问题,每个人都认为思维是我们的本能,但是我们的大部分思维就其本身而言都是带有偏见的、扭曲的、片面的、信息不足的。

大脑有三个基本功能:思维、感受与需求

思维就是大脑产生意义的部分,它可以为我们生活中的事情赋予意义,也可以创造观点。
感受源于思考。思考通过评价我们生活中发生的事(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来形成相应的感受。感受会不断地告诉我们:“对于生活中发生的事,我就应该有这样的感受。我做得非常好。”或者告诉我们:“我可能遇到麻烦了。”
我们的需求可以为我们的行为提供动力,并与我们认为值得拥有和可能拥有的事物保持一致。它一直在不断地告诉我们:“这是值得拥有的,去争取吧!”或者告诉我们相反的话:“这不值得拥有,别费劲了。”

思维是控制感受与需求的关键。

下面列出的就是一些人类思维当中经常会用到的心理标准。

  • “因为我相信这是真的,所以这是真的。”
  • “因为我们相信这是真的,所以这是真的。”
  • “因为我想要相信这件事是真的,所以这是真的。”
    天生的自我满足:我相信一切让我(或我所属的群体)感觉积极的事。我相信“感觉良好”的事,以及无需我大幅度改变思维或必须承认自己不正确的
  • “因为我一直相信这件事是真的,所以这是真的。”
  • “因为相信这件事是真的对我有利,所以这是真的。”

这种现象是由下列社会中心主义思维引起的:

  • 倾向于不加批判地将自己的文化、民族、宗教凌驾于他者之上。
  • 倾向于不加批判地、自利地对自己进行正面描述,并对与自己想法不同的人进行负面描述。
  • 倾向于不加批判地吸收集体规范和信念,以集体身份示人,按照集体的期待来行事,却毫不认为自己的所作所为应该被质疑。
  • 倾向于盲目遵守集体限制(许多集体限制都是专制或强制性的)。
  • 思维无法超越文化中的传统偏见。
  • 无法学习和吸收其他文化中的见解(若能学习和吸收,则能提高其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 无法将普遍的道德规范与相对的文化标准和禁忌区分开来。
  • 无法意识到任何文化中的大众媒体都是从各自的文化视角制造新闻的。
  • 无法从历史和人类学的角度来思考(因此只能局限于当下的思维方式)。
  • 没有将社会中心主义思维当成理性发展中的一种巨大缺陷。
  • 社会中心主义思维是非批判性社会的标志。只有用跨文化的、公正的思维(批判性思维)将其取代,才能消除这种思维。

记住,头脑只有在可以自我控制的时候才是自由的

思维模版

开头:上述材料认为 XXXXXXXX 。这一结论基于以下几方面的引述:XXXXXXXX。不难看出,这一论证并非无懈可击,因为它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

  1. 不当假设:上述材料由 XXXXXXXX 推出 XXXXXXXX ,显然是不当地假设 XXXXXXXX 。然而 XXXXXXXX ,因此该论证是欠妥当的。
  2. 因果无关:论述者通过 XXXXXXXX 这一前提,得出 XXXXXXXX 结论。看似很有道理,其实两者并不想干。因为 XXXXXXXX 。论证者要加强论证,还需提供更为合理的因果关系。
    • 存在他因:该论述只指出多个原因中其中一个为事件的主因。 XXXXXXXX 之外,还可能有其它原因,例如 XXXXXXXX ,但他们和 XXXXXXXX 一样,不一定是主因。
  3. 类比不当:论述者由 XXXXXXXX 不必然推出 XXXXXXXX 状况。因为 XXXXXXXX 都是不同的,上述论证显然存在“不当类比”的嫌疑。
  4. 混淆概念:上述材料中的 XXXXXXXX 与 XXXXXXXX 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代表着 XXXXXXXX ,而后者代表着 XXXXXXXX ,在概念界定不清的情况下,论述者的论述显然是不足为信的。
  5. 条件关系类错误:上述论证显然错误地使用了条件关系,因为 XXXXXXXX 。例如: XXXXXXXX ,因此论述者还应该正确分析相关关系。
  6. 以偏概全、轻率概括: XXXXXXXX 只是 XXXXXXXX 总集合中的一例, XXXXXXXX 不足以代表整个 XXXXXXXX 的现状,上述论证有”以偏概全”的嫌疑。
  7. 数字谬误:论述者通过 XXXXXXXX 这一平均数字,得出结论。该论证过程有待研究,因为平均数只能说明样本总量的总体特征和集中趋势,并不能代表每一个样本的具体情况,可能 XXXXXXXX 恰恰就在平均水平以下,因此该数据对其结论的支持度是有限的。

结尾:综上所述,该论述中存在诸多问题,所以上文作者的出的结论,是不足为信的,该论证也是严重缺乏说服力的。

逻辑反驳案例

调查表明,经常小憩(指的是工作期间偶尔离开办公室10分钟)的人,患癌概率比从不离开办公室的人多41%

分析:这是因为小憩的人,很多是去抽烟,而不是小憩本身导致患癌

一些统计案例

问:统计资料表明.大多数汽车事故出在中等速度的行驶中,极少的事故是出在大于150公里/小时的行驶速度上的。这是否就意味着高速行驶比较安全? 答:绝不是这样。统计关系往往不能表明因果关系。由于多数人是以中等速度开车,所以多数事故是出在中等速度的行驶中。

问:统计数字表明,在亚利桑那州死于肺结核的人比其他州的人多。这是否就意味着亚利桑那州的气候容易生肺病? 答:正好相反。亚利桑那的气候对害肺病的人有好处,所以肺病患者纷纷前来,自然这就使这个州死于肺结核的平均数升高了。

更好的例子:大医院的死亡率高

问:有一个调查研究说脚大的孩子拼音比脚小的孩子好。这是否是说一个人脚的大小是他拼音能力的度量? 答:不是的。这个研究对象是一群年龄不等的孩子。它的结果实际上是因为年龄较大的孩子脚大些,他们当然比年幼的男子拼得好些。

问:常常听说,汽车事故多数发生在离家不远的地方,这是否就意味着在离家很远的公路上行车要比在城里安全些呢? 答:不是,统计只不过反映了人们往往是在离家不远的地方开车,而很少在远处的公路上开车。

问:有一项研究表明其一个国家的人民,喝牛奶和死于癌症的比例都很高。这是否说明是牛奶引起癌症呢? 答:不!这个国家老年人的比例也很高。由于癌症通常是年龄大的人易得,正是这个因素提高了这个国家癌症死亡者的比例。

有人在微博上说:“男人比女人更耐寒!”。原因是最近一周淘宝销售女式羽绒服18万件,男士不到6万件。女式均单价358元,男装比女装均价略低10来块钱,你觉得这个结论怎么样?这样的推断错在哪里了?

16CD5E8F78354A64A0973831ACFA16D9

1:女性消费者在淘宝上购物可能更多或者说更加热衷淘宝购物 2:在选择羽绒服这件事情上,男性可能更加喜欢实体店购物 3:不可忽略的是选择女士羽绒服中的用户多少是男性?是否有送情侣或者爱人的情况,这样就分析不出男人比女人更耐寒。 4:女性可能1个人买N件,不理性。 5:男人可以穿一件羽绒服穿好多年。。也不一定要年年买的。 6:羽绒服只是保暖的其中一个工具,还可能有其他保暖产品销售,最后取加权平均。 7:那些女装有可能是男人买的… 8:只是最近一周的而已不具代表性 9:男装销量不如女装可能是由于男装的款式非常陈旧而女装的款式新颖,所以女装的销量比较大。 10:男人过冬不常穿羽绒服…穿风衣

《知乎周刊:日常经济学》

一个统计学案例

你决定用20/20 ratio来衡量收入不平等的程度 结论:一些有相同功能的指标,是没有可比性的 算法1:

  • 你决定用所有人口的20/20来计算
  • 如果没有收入的少年儿童人口多于20%,那么无论成年人的收入如何平均,不平等指数都会无穷大
  • 这个算法假设所有人的收入不相等都叫做收入不平等

算法2:

  • 剔除老人与小孩
  • 大量的家庭,既有人计入了前20%,又有人计入了后20%。在一些女人主流做家庭主妇的国家,这个数字会无限大。实际上这个指标是家庭收入不平等指标
  • 假设所有劳动力人口的收入不相等都是收入不平等

算法3:

  • 剔除无收入人群
  • 也剔除了失业人口,不合理

算法4:

  • 按家庭总收入

算法5:

  • 按家庭平均收入
  • 问题:。。。

一个计量经济学案例

【一个图,横坐标是民主,纵坐标是GDP】

中国和印度都是outlier,然而这两个国家人口占到40%

问题在于,每个国家作为一个样本

如果按照人口回归,将会得到一个向下的直线(幸好这个回归不显著)

一个关于廉租房的因果链条

从茅于轼的“廉租房不提供厕所讲起”

  • 从最简化的经济学模型看到,去除厕所可以有效筛选掉不匹配的需求
  • 然而狭义的经济学规律在现实中不容易成立。社会不是由一群经纪人组成的,每个人都是有血有肉的人。减少一个厕所带来的人格和尊严损害可以通过其他通道转化为社会成本
  • 美国五六十年代大规模兴建过廉租公寓,最终导致犯罪率和精神疾病发病率明显高于其他社区。现在美国做法是通过补贴方式在其它社区混入低收入群体,帮助低收入人群融入主流社会。尽管资格甄别有成本,但依托于信用体系,成本是可控的

另一个因果链条

假设廉租房200元,其市场价为1000元。

  • 造成800元的套利空间,租下200元的廉租房,以999元租出
  •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政府介入。
  • 如果开具虚假证明和行贿风险小于800,那么一定有人这么做
  • 政府加大投入,增强纪检手段
    • 加大虚假证明的打击力度
    • 高薪养廉
  • 即使做到天衣无缝,贫困人家为了800元收入,申请廉租房后,将其转租出去。最终贫困人口的住宿问题没有得到解决。

  • 无厕所、小门、不接入有线电视等,实际上是降低了廉租房的市场价 (类比价格歧视)

《逻辑思维简易入门》

(这本书暂停,因为知识密度不如看国考行测) 【美】加里·西伊

一、推理的构成

分为 形式逻辑非形式逻辑

  • 其中形式逻辑又叫做符号逻辑,从作为公理的公式推导定理,它发展出了自己的形式语言。它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推理。
  • 我们说的“逻辑思维”通常是非形式逻辑

为什么需要逻辑思维?

  1. 想要避免虚假的信念,尽可能拥有更多的真实的信念,这些信念之间都是以逻辑的方式相互关联的。
  2. 从对知识的好奇心来说,逻辑思维本身是一件值得投入的事情
  3. 逻辑思维能帮助我们在现实中充分推理。

陈述是论证的构件,陈述要么是真的要么是假的,只有可以表达信念的句子才能做陈述。

步骤

  1. 识别是否是论证
  2. 如果是论证,找到前提和结论

什么是论证

“推论”是一个或多个信念对另一个信念的支持关系,“论证”是一个或多个陈述支持另一个陈述的关系。

二、 用逻辑思考,用心说话

三、信念的优点

四、论证分析的方法

五、评估演绎论证

六、归纳论证分析

七、论证失效的主要方式

八、避免无根据的假定

九、从不清晰语言到不清晰推理

十、避免不相干前提

十一、符合命题

十二、检查命题逻辑论证的有效性